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我的E政府
  • 通過AA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 QRCode-連結到臺南市白河戶政事務所

明鄭時代

屬承天府天興縣。

康熙二十三年

設台灣府,屬諸羅縣治,隸屬福建省。

雍正年間

設廳,改屬鹽水港廳,因行政區域再度調整,始改隸嘉義廳。

民國九年九月一日

廢廳,設州郡、庄,始稱為台南州新營郡「後壁庄」。

台灣光復年間

稱台南縣後壁鄉,轄22村。

民國九一年二月一日

村鄰編組調整,烏林村合併於烏樹村,改轄為21村。

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

二十五日

縣市合併改制:原臺南縣後壁鄉改為臺南市後壁區

民國一百零七年「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案」二階段實施

民國107430日起嘉田里、嘉民里整併為上茄苳里,菁豊里、崁頂里整併為菁豐里,墨林里、菁寮里、後廍里整併為菁寮里,仕安里、平安里、頂長里整併為長短樹里,福安里、烏樹里(1-12)整併為福安里,長安里、烏樹里(13)整併為長安里。

現有里別由21里整併為14:後壁里、侯伯里、嘉苳里、土溝里、竹新里、新東里、頂安里、長安里、福安里、菁寮里、新嘉里、長短樹里、上茄苳里、菁豐里。

 

後壁區原名「後壁寮」。明末清初時,有漢人溯月津港而上,至此開墾,因位月津之後,而稱「後壁寮」。另有一說為現今鄉公所北邊有處名叫「侯伯林」,後壁兩字乃由「侯伯」轉音而來。這個鄉鎮在明鄭時期,就有下茄苳、上茄苳的地名,後來統稱為「下茄苳庄」,鄰近八掌溪的村落,叫做下茄苳北保,靠近急水溪的部落,稱之為下茄苳南保,日治時代改稱為後壁寮,光復後改為後壁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