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我的E政府
  • 通過AA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 QRCode-連結到臺南市白河戶政事務所

東山碧軒寺

東山碧軒寺
夜迎佛祖到東山

過年後的東山,為迎接火山碧雲寺佛祖的回駕而忙碌;東山人的「年」,過得特別長。「佛祖」是觀音菩薩通俗化的民間稱謂。

相傳道光廿四年(一八四四)火山碧雲寺因兵燹而遭毀,東山先民遵從佛祖的指示,迎請「正二媽」至東山搭建便房安奉,後東山區境十六里和鄰近的白河鎮四里等庄民共同興建「碧軒寺」並視碧雲寺為「祖家」;此後,每年農曆十二月廿三日必恭送佛省上山,返回碧雲寺過年,俟過年後的正月十日,再舉行隆重的返駕大典,此即有名的「東山迎佛祖」。

迎駕時間由十日的子時開始。過了午夜,在子丑交接之際,碧雲寺正殿響起了悅耳的誦經聲,五、六位該寺的出家人,和幾位俗家信士,端著經懺唸起「南無阿彌陀佛」來;工作人員忙著為晚上山來過爐的各角頭神明,披掛寫有「火山碧雲寺,佛光普照」的紅布肩帶。 凌晨兩點十,在鑼鼓、金獅陣和各庄神輿的前導下,佛祖四轎緩緩啟程,成千上萬的隨香,從此跟著佛祖摸黑下山,在山深霧濃的小路蜿蜒而行,經六重溪、石廟仔、□仔坑、山仔頂、刺桐崎到竹圍仔,大抵中午前可抵達平地的中洲,並在此換大轎,再經白水溪而進入東山市街,於傍晚時分完成入廟。

幾十年來,東山人夜半迎佛祖,完全以徒步的方式,走過山區十三庄,全程達五十公里的香路,未來改變的機率恐怕也不大,因為這是一條不適合車行的山路。

相關資訊電洽:東山碧軒寺 6801009

迎駕香陣經過白水溪,各庄在此接香大會師。

供桌
平埔族夜祭 吉貝耍夜祭看哮海

平埔族曾是台灣大地的主人,「吉貝耍」(ka2 puah4 suah4 ;木棉花之意)的夜祭,可以讓我們再度識大地主人的真實生活。 被認為是西拉雅系蕭□社現存最大族群的「吉貝耍」,位在東山區東河里,迄今每年農曆九月四日夜晚,仍依傳統舉行「阿立母夜祭」,並於初五中午時分舉行「哮海」,儀式神秘、罕見,與大內區頭社夜祭,同列為台南市境兩大坪埔祭典。

夜祭是「還願頭」的祭儀,在初四晚間九點前後登場,以替該年平安退伍回來的壯丁還願者最多,儀式由「獻豬」開始,接著由「尪姨」請神,進行用點燃乾茅草拍打豬體的「過火」,以示淨豬,然後用白布蓋住,稱「覆布禮」。

哮海祭典
夜祭
午夜過後,進行「點祭」,由尪姨持刀背敲打豬頭,並隨即掀開白布、翻仰豬身,象徵性起割一下豬體各部位,表示諸神已點收了。 這之後,緊接著「牽曲」由十來位頭戴圓仔花圈的女童圍圈舞唱,舞步緩慢,歌曲悲悽哀怨,令人動容,藉以表達懷念祖先辛勤拓墾,並帶有感恩和祈福之意。

祭品的最後節目,是初五中午舉行的「哮海」,亦即祭海。庄民挑著祭品於庄西田間擺放,由尪姨在臨時祭壇作法,以悲慟心情哭祭當年來台死於海難的先民,安慰亡靈,感念先人,這是「吉貝耍」獨有的祭儀。 深秋夜涼,在淡淡哀愁的「吉貝耍」夜祭現場中,正是我們重新認識平埔文化,甚至認識自己的一個機緣。

點祭

尪姨以火把拍打豬體「過火」,以示淨豬。 女童舞唱「牽曲」,舞步緩慢,曲調哀怨。 初五的「哮海」以悲慟心情哭祭死於海難的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