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竹溪逐夢之溪整治改善竣工,重現歷史古河道之美,兼具親水景觀、防洪安全,晨曦、午後或夕陽餘暉灑落,成為市民休憩散步及觀光旅遊新的景點

「竹溪煙雨」好有詩情畫意喔,曾是府城十二勝景之ㄧ,它在哪裡?竹溪是臺南市區內一條富有悠久歷史與文化內涵的美麗溪流,舊稱溪仔墘溪,源出東門外,今臺南市立臺南文化中心與巴克禮紀念公園以南一帶,對臺南府城人來說,在都市快速繁榮發展過程中,為考量生活便利及交通暢行,將上游溪流沒入地下成為地下箱涵,在健康路法華橋下體育公園旁出了涵洞終得以見天,才重現溪流風貌。原本自然優美的竹溪,逐漸變成承受都市生活汙廢水的排水溝,日積月累變成惡臭、雜亂的臭水溝,隨著城市的發展,整治竹溪成為市民親水散步休憩的場域,是市民的期盼,也是市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

 

每一個幸福的城市,都擁有美麗的河流,伴隨著城市發展,河川代表著城市的形象,帶給市民重要的成長回憶,竹溪改造前空有㇐個美麗的名字,卻是㇐條發出惡臭的排水溝。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後,賴市長就積極推動最重要的歷史河川整治計畫,竹溪環境改善是臺南市的城市夢想之一,市政府水利局提出「築夢之溪」竹溪親水綠廊營造計畫,要重現歷史古河道之美,再造竹溪美麗風華景象,這項計畫是水利局重要工程之一,可謂重中之重,以提升防洪安全、改善整體水質、親水景觀營造、整體環境加值為規劃設計主軸,第一期(水岸園區)包含竹溪左右岸景觀改善、截流設施工程及水質淨化場工程及第二期(體育園區)包含延伸一期成果拓展到體育園區、串聯周邊重要景點及活動空間和保留哈赫拿爾生態森林等,經中央跟地方同心協力合作,投入整治總經費10.86億元。

 

竹溪溪流整治工程,第一期及第二期工程陸續竣工後,河道旁的綠美化已恢復竹溪原有的自然樣貌,另一項重大工程是位在橄欖球場旁的道路下方新設一座水質淨化場,該水質淨化工程才是真正的挑戰,特別是下游人口稠密地區的日新溪,在水質改善上要更加用心,透過截流箱涵收集府連路、林森路、大林路排水系統的生活污水(約57,500 CMD),藉由接觸曝氣法淨化水質(約22,000 CMD),處理後的淨水回流至法華僑,增加河道水量,其餘的生活污水(約35,500 CMD)透過河川自淨作用稀釋、淨化,水質淨化場竣工及原本22公尺的三面光的水泥化人工堤岸排水溝斷面(25年重現期距洪峰流量不溢堤),改採用生態工法,拓寬成為38公尺的蜿蜒河道,另於河區中段增闢一處100公尺寬的月見湖,兼具景觀及滯洪沉砂功能,有效降低洪峰流量的水位面河道的改善,逐步恢復自然生態樣貌,提供民眾休憩散步的近水景觀河道,同時可搭配自行車道、行人步道,以及月見湖景觀親近乾淨的水岸,晨曦、午後或夕陽餘暉灑落之際,市民在此優遊乘涼散步增加親子活動,竹溪水岸之美,也成為臺南市區觀光旅遊的新亮點。

 

109年1月20日傍晚市政府水利局特別在竹溪新亮點月見湖畔舉辦「竹溪水岸音樂會」,出席貴賓包括內政部次長陳宗彥、營建署長吳欣修、市議員呂維胤、李啟維、沈震東、周麗津、蔡筱薇、林美燕、蔡旺詮及竹溪周邊鄰里民等共同參與,體驗竹溪水岸風光,揮別臭水溝 見證竹溪水岸之美。市長黃偉哲致詞表示,竹溪整治在賴清德副總統任臺南市長時全力推動,不管是月見橋或溪水整治,有賴中央跟地方同心協力合作,竹溪水岸之美,成為臺南市區觀光旅遊新亮點。竹溪周圍有許多社區及商圈,當面臨天然災害的威脅,附近空間無法負荷大量疏散撤離集結的群眾,竹溪擁有廣闊的園區、茂密的林道,並設有多個球場及體育場,遇有緊急事故時,可提供防災使用,並將月見橋作為跨河動線的網絡樞紐,便捷的道路系統縮短通行時間,同時串連起周邊空間。

 

竹溪的改善計畫扮演臺南親水環境營造啟航角色,不僅具有防洪排水、生態、水質改善等特色,更連結周邊遊憩、文化產業,打造宜人的親水空間,成為府城市區觀光旅遊的新景點,竹溪不再是臭水溝了,小白鷺鷥回來棲息了,小水鴨也優游自在溪中戲水,時間證明一切的努力沒有白費,許一個承諾給市民多了一個美麗又浪漫的遊憩休閒空間,真的做到了。水利局持續秉持「治水、淨水、親水」的核心精神,為市民朋友繼續打拼Next「竹溪水岸之美」。

(水利局 謝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