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市政府水利局興建安定區溪尾滯洪池,有效降低當地水患發生機率,兼具營造河川水文與自然生態教育戶外教室,同時成為新興休閒遊憩場域景點

因應全球氣候劇烈的變遷,世界各地環境不斷改變,各國不論是天災或人禍,其衍生後果已不是現今科技以及記憶習慣可以應對。這幾年每當臺灣進入梅雨季節,以及颱風易生成的防汛期階段,面對短延時強降雨或午後對流雨有增強趨勢,往往造成局部性的豪大雨發生,市政府及區公所防災團隊無法即時啟動緊急應變機制,部分地勢較低窪地區或因排水不及而致淹水災情發生,或適逢大潮退水不易等,對當地居民的身家財產或多或少產生損害。臺南市政府針對過去容易淹水地區加強治水防洪工程,同時也著重水環境的綠美化,繼107年溪尾滯洪池完工後,今(109)年再爭取前瞻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新台幣7,500萬元經費,美化滯洪池周邊景觀,同時配合安定蘇厝堤防既有阿勃勒花道,打造成兼具地方生態、自然文化特色的休閒遊憩場所,冀望成為安定區新興的休閒遊憩場預景點,讓民眾更能親近水環境。

 

市長黃偉哲表示,治水防洪工程建設不應只是硬梆梆的水泥工程,周邊空間的綠美化功能也很重要,過去溪尾排水因受曾文溪河水倒灌影響,內水難以排出,水患頻傳,經過市政府水利局逐年向經濟部水利署爭取經費設置目前臺南最大的溪尾滯洪池、溪尾排水出口閘門及蘇厝堤防導流堤等工程後,淹水的情形已大幅改善。過去溪尾排水下游段出口附近長期以來,因為曾文溪外水倒灌飽受淹水之苦,每逢颱風豪雨發生時,曾文溪水位高漲造成附近農田損失,透過溪尾滯洪池的設置,在颱風豪雨期間可將溪尾排水下游出口附近之洪水蓄積於滯洪池內,緩衝保護鄰近農田並有效改善淹水情形。

 

安定溪尾滯洪池從過去台江內海時期到曾文溪河道變遷、淤積及整治,亦為河道亦為灘地良田,現今又因防洪需求再度轉變為滯洪池水域環境,承載著該地區過往、現在、未來空間記憶的河廊,在計畫執行時以「由下而上」之方式,透過地方及NGO團體討論、專家學者審查、中央單位審核後確定執行方針,讓計畫執行更周延及符合在地需求。因溪尾滯洪池生態豐富,故在整體規劃是以生態棲地維續為優先考量,留設有生態棲地維續區以及補植緩衝林。而堤防培厚綠堤結合安定王船祭祀文化,以水波紋造型步道鋪面展現出台江內海水紋意象,傳承展演在地王船祭祀文化。

 

安定溪尾滯洪池既設步道沿線種植遮蔭喬木營造舒適悠閒自然觀察空間,同時結合相關解說牌,解說相關生態及水利工法,提供未來水利文化環境教育場地,並解說曾文溪流域整治與在地聚落發展故事脈絡及歷史淵源,同時未來也可以供在地團體進行生態解說活動使用,成為一處自然生態豐富又兼具人文歷史的戶外教學教室,其功能性、教育性、遊憩性都具備,每天已成為鄰近社區民眾晨曦迎接第一道曙光或欣賞落日餘暉彩霞滿天散步健身最好的活動空間,讓安定區蘇厝多了一處自然生態公園。

 

市長黃偉哲多次提醒水利局同仁,治水防洪工程規劃「治水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勉勵水利局應朝此方向大步努力,持續向中央爭取經費增設路面淹水感測器,並希望將感測器調校更精確,當颱風豪雨侵襲期間,讓水利局人員對於易淹水地區能更精準判斷,及早因應防範,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同時期望透過強化溪尾滯洪池週遭人文、生態及休憩環境營造,讓完工後讓溪尾滯洪池能為兼具生態環境教育、水利人文解說、休閒遊憩及防洪安全的場域,讓社區居民及觀光遊客到此一遊時,能在歡樂休憩中學習了解水域環境及在地文化。

(水利局水養科 楊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