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地震受損的古蹟、歷史建築災後修復漫漫長路,孔廟、山上水道、江家古厝扶正歸位,風華再現魅力依舊

臺南市著名的古蹟、歷史建築的美及豐富內涵,吸引無數各地觀光遊客朝聖旅遊的景點,也是這座城市魅力光環的亮點。但105年0206美濃地震卻重創了原有古蹟、歷史建築的風采,這場無情的地震,除造成117人罹難及難以估計的財產損失外,更嚴重毀損這個開台古城有形資產古蹟、歷史建築的原貌,地震過後經彙整統計有43處受損嚴重,其中公有17處,私有26處。所幸經臺南市政府積極向行政院爭取災後修復經費,獲得文化部經費補助新台幣2億2647萬元,並由市政府文資處統籌整合各地古蹟、歷史建築管理單位與專業人員進行災後修復工作。

 

0206地震發生迄今4周年,古蹟、歷史建築災後修復漫漫長路,經文化部、市政府及各管理單位齊心努力,地震過後隨即進行修復,截至109年1月底已修復完成41處,僅剩國定古蹟臺南孔子廟及歷史建築鹿陶洋江家古厝,預計將於今年完工。臺南市是有文化古都的聲譽,轄內古蹟、歷史建築數量超過200處,受0206美濃地震的災損規模及嚴重程度遠甚於其他縣市,由於古蹟、歷史建築具有歷史性、工藝性及稀有性,修復過程必須嚴謹考究,以免風貌改變損其文化價值,整個修復過程簡直就是跨領域知識整合,以建築專業為核心,還要有歷史、文物、文化藝術等無形文化資產專長,再加上都市、景觀、材料科學、木材科學等研究專長修復,現場無法趕工要細活慢慢施作,老師傅說「真厚工」。

 

古蹟、歷史建築災後修復後風華再現魅力依舊,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就是最好的證明,山上水道博物館再過二年即將屆滿100年,當年臺南水道為了提供潔淨民生用水,改善衛生環境,1897年臺灣總督府衛生工程顧問威廉巴爾頓(W.K.Burton)與濱野彌四郎進行臺南地區的水源、水質的調查,於1912年開始建設臺南水道,以重力排水方式,提供臺南市區民生用水,歷時10年,於1922年完工使用。1982年功成身退,古蹟蒙塵37年不褪色,2002年指定為縣定古蹟、2005年指定為國定古蹟,臺南市政府就積極向中央爭取補助,2011年起進行古蹟修復計畫,期間又歷經0206地震受損,最後終於去(108)年10月10日國慶日盛大開園開幕後,與鄰近的原山上苗圃結合,占地56公頃,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水道博物館,見證日治時期衛生工程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將原臺南水道華麗變身,兼具文化與生態休閒教育功能,深具文化觀光潛力,是臺南市最熱門觀光休憩新的景點。今年農曆春節大年初一及初二,入園人數就超過1.6萬人次,臺南走春新亮點。

 

據參與博物館修復人員回憶口述稱,修復過程意外發生0206美濃地震攪局,發現水道快濾筒室入口扶壁斷裂,牆體裂縫已橫貫整道牆體,送出唧筒室(加壓送水室、火力發電室)正面與二樓出現新增裂縫、發電機移位、天車軌道樑下方支柱牛腿掉落,可以想像當時地震的強度。市政府文資處為了將整片山牆精準扶正山牆,特別訂製千斤頂小心翼翼施作,唯恐力量太過損毀古蹟,只短短幾公分,前前後後竟然耗費半年的時間;另外為強化建築物本身,除壁身加鋼絲網強固,在扶壁崁入槽鋼,移除部分磚塊,將量身打造的槽鋼植入,外觀隱沒很難察覺施工的巧思,中央擺設快濾筒機具的濾過器室及唧筒室內的唧筒機建物壯闊精巧,可以抬頭仰望,仔細觀察送出唧筒室及快濾筒室建物四周內部壁深,已用槽鋼緊緊環繞加固並支撐,讓送出唧筒室及快濾筒室成為堅固的古蹟堡壘,如果沒有聽見參與修復人員的口述,很難窺見施作工程的巧思與難度。

 

最後正在施作的楠西鹿陶洋江家古厝及國定古蹟孔子廟修復過程一波三折,江家古厝是全臺最大傳統閩南式大型傳統農村聚落,因電影總鋪師拍攝取景場地而走紅,在經費無法增加下,只能先進行祖祠堂、公廳及神明廳主體結構、屋頂規帶及屋脊修復等修復項目。由於古蹟修復需人工緩慢拆除以免破壞結構,拆解後發現屋脊、牆面及木構件比先前預估毀損更為嚴重,因此;木作匠師及瓦作匠師靠著專業技術親自量身打造鋪設,施工及監造廠商都背負著歷史使命,嘔心瀝血斟酌考量,期待年底能夠如期完成。

 

全台首學國定古蹟臺南孔子廟,300年的身軀不堪地震搖晃,裂縫錯位斑斑可跡,已完成第一期大成門等工程,施作修復過程所需機具、鷹架,木作、屋瓦等,需以人工搬運,同時木構去漆,運用難得朱紅色傳統工法,用於木構單彩漆作及土朱灰泥壁,木柱披麻捉灰上漆、牆面裂縫補強等,都需仰賴匠師的巧手細工修復,過程中還要配合春秋祭典停工,讓古蹟修復完工期程增添不確定性的風險,但廠商本著修復古蹟我有責任的態度,不計成本的投入,讓我們巡查工程時極為感動,期待古蹟、歷史建築施作雖然「真厚工」,竣工後風華再現魅力依舊。

(災防辦公室 薛玉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