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災害挑戰與社區的需求,山上區公所為強化各民間團體間聯繫與合作,提升本區協作中心志工及救災社福志工之專業知能,114年4月23日於山上國中禮堂,舉辦「114年度山上區民間團體聯繫會報暨協作中心計畫、協作中心志工及救災社福志工教育訓練」。
在強韌臺灣大規模風災震災整備與協作計畫的框架下,防災協作中心扮演關鍵角色,確保災害發生時能迅速調動資源、整合各方應變能力,並提升社會整體韌性。本次結合民間力量的教育訓練,邀請社區據點、協作中心及社福防災志工夥伴共計90人齊聚一堂,透過相互聯繫及教育訓練來交流與學習。
山上區公所王上宜區長於開幕時表示,感謝各里里長及里民志工們踴躍參與,本所藉由此次教育訓練,使民間志工們對於協作中心計畫以及救災內容有更深入了解,於災時集結民間力量面對災害,攜手打造更具韌性與溫度的社區支持網絡。
活動開始先行召開民間團體聯繫會報,宣達目前山上區使用維生器材保全戶、淹水潛勢區保全戶以及避難收容處所整備情形及民生物資整備情形,深化志工於災時需救助人員及可用資源,使損害影響降到最低。
接著邀請長期於慈濟擔任講師陳麗安老師帶領活動課程,首先由志工們模擬山上國中禮堂開設避難收容處所,並繪製平面配置圖,依照避難收容處所實際運作情形,分行政資訊組、關懷醫護組、總務安全組、收容服務組及生活膳食組5個分組,讓志工討論寫下各個組別於平時整備與災時應變所需基礎知識,並在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提出解決方案與反思,以強化於災害應變時有自主規劃能力。最後陳麗安老師帶領志工們實際操作展開及收納避難收容處所使用的帳篷、福慧床和隔屏,使志工們可以從容自主面對不慌亂。在近期的各大災害事件中,民間社群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合作精神。隨著極端氣候與地震風險加劇,政府與專業救援團隊的資源雖是關鍵,但民間力量的自主應變與互助更是不可或缺。社區支持網絡的設立及社區參與,在災害發生後,當地居民能迅速組織救援行動,所以應鼓勵更多民間團體廣泛地參與協作計畫。未來,更應透過強化公民教育、推動社區防災演習,以及建立更完善的跨部門合作機制,臺灣將能夠進一步提升災害應對能力,打造真正強韌的社會。
(山上區公所 楊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