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通過AA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洋子港

 洋 子 港
大目降的洋子,三百多年前是個可以通行小船隻的商港,因此又叫「洋子港」。那時「山林之地」的鹿隻滿山遍野,鹿皮是居民與荷蘭人交易的主要貨物。那時候的許縣溪(又名許寬溪)直通到海口(河道稍有改變),因此先人亦多由洋子港上岸。。

在(陳纂壹志)有這樣的記載:「大目降社位近承天府,且河道交通便利,可溯航至洋子,故漢人大批湧進,經洋子進入大目降開拓,大目降社成為各番社中最早開化者。」 洋子廟早年稱為「大道公廟」,是台灣最早興建的保生大帝廟,又稱「開台大道公廟」,是先民在公元一六一六年所建的,何以證明?
洋子廟
在民國六十一年洋子廟重建時,於觀音佛祖像背後,發現有:「明萬曆丙辰年弟子蔡保禎恭造」字樣,而得以證明之,它比鄭成功大軍登陸台灣(一六六一年)尚早四十五年,其佛祖像為大陸名貴青斗石所造,彌足珍貴,不久之前,福建幾位研究歷史文化的學者,亦曾蒞臨參觀過,我們感到遺憾的是本來列名二級古蹟的洋子廟,如今因為重建後了無古蹟痕跡,勉強可以找出古風的只有幾塊匾額而已,而廟宇本身不算古蹟了,可惜! 三百年的地理環境變化何其大,現在的台南市和安平已連為一體,洋子也找不到海港的遺跡了,滄海桑田,我們只能從歷史片段記載中,去探索先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