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址】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5巷2號
【簡介】
重慶寺創建於清康熙60年(西元1721年),原是禪宗臨濟宗的一脈,在臺南府城寺廟中被譽為「七寺八廟」勝景之一,民國58年(西元1969年)皈依藏密上師貢噶上師,重組管理委員會,重慶寺逐成為藏密噶瑪噶舉派(白教)臺南的發源地。
【歷史沿革】
依據《臺灣文獻》中《臺南市宗教誌》所載,重慶寺創建於清康熙60年(西元1721年),座落於臺灣府寧南坊,當時的寺貌為三開間,建築形式有三川門(殿)、正殿、後殿以及兩邊廂房,寺宇寬敝,佛像莊嚴,晨鐘暮鼓,梵唄不斷,原是禪宗臨濟宗的一脈。
清乾隆43年(西元1778年)臺灣知府蔣元樞捐俸重修,也剛好有此因緣,重慶寺在臺南府城寺廟中被譽為「七寺八廟」勝景之一,只可惜蔣元樞重修時沒留下碑文圖記。
清道光20年(西元1840年)臺灣巡道姚瑩,倡議由府城各寺廟號召境眾,結合鄰近寺廟組織聯境,以作防匪抗盜,重慶寺也和總趕宮、保和宮、朝興宮、五帝廟、昆沙宮、東轅門土地公廟、莊雅橋土地公廟共組「八吉境」,負責防衛大南門城的防務工作。
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政府於大正4年(西元1915年)成立臺南州,為建州廳以便統治臺南州,臺灣總督府相中鷲嶺的御史埕(牛屎埕)一帶,做為建新州廳之地,重慶寺也在建州廳的範圍內,因此,被日本政府以1260圓強制徵收,以至莊嚴梵宇被毀,一些寶貴文物流失。日大正5年(西元1916年)10月由信徒蔡森等人以350圓買下今重慶寺之地,重建費用花了八百多圓,於12月竣工,可是在日昭和20年(西元1945年)3月美軍轟炸臺南州廳時,重慶寺不幸被波及毀壞。
二戰後,經信徒王天恩等努力奔走募款再次重修,重慶寺便從三開間變成為單殿一拜亭。管理人王天恩等多位信徒於民國58年(西元1969年)皈依藏密上師貢噶上師,遂聘其為住持,重組管理委員會,重慶寺逐成為藏密噶瑪噶舉派(白教)臺南的發源地。
【特色】
重慶寺重建時採單殿式建築,正殿前有拜亭,拜亭以捲棚式,正殿大門為三開間,正門左右加兩扇格扇門,格扇門櫺格作成花窗,並嵌入彩色玻璃,此種作法為文藝復興後,歌德式建築的特色,在腰身嵌以淺雕花版,裙板則畫以小品水墨畫,這種中西合併作法,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格扇門採活動式,法會時可完全開啟,兩側各開龍虎門,以方便香客進出。
(資料來源:府城逍遙遊網站/人文景點)
「臺南重慶寺」原為清領末期的民防組織八吉境裡的一座聯境寺廟,今轉為藏密白教之佛寺。日治時期幾番搬遷和受戰火波及後,最後重修於文學館後方,民國96年登錄指定為歷史建築。
該寺譽為府城的七寺八廟名勝之一,歷史及典故有重要記憶與文化信仰意義,有月老、西嶽大帝、密宗及醋矸故事等,建築空間採單殿式建築,前有拜亭,正殿大門採三開間,門神彩繪為哼哈二將及風調雨順(四大天王),屋面覆以仰合瓦,不尚藻飾,整體外觀莊重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