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歷史建築-延平郡王祠

延平郡王祠

【住址】臺南市中西區開山路152號
【簡介】
延平郡王祠中文物豐富,包括原廟創建者沈葆楨手書,祠旁的「鄭成功文物館」收藏著許多臺南文物,值得一遊。
【歷史沿革】
延平郡王祠中珍貴文物豐富,尤其為數眾多的清領時期楹聯筆力雄渾、意義雋永,仍極具歷史價值。
位於祠旁的「鄭成功文物館」(昔稱民族文物館)收藏著許多臺南文物,1樓主要陳列史前文物,說明臺灣與中國的地緣關係及先民生活的演進過程,2樓所展覽的多為臺南歷史文物,包括與府城相關的先賢,例如鄭成功、沈葆楨等人的畫像或遺墨。此外,舊日府城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街牌、眠床、地契、銀票等均有陳列,讓人了解先人生活起居狀況。


【特色】
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國姓爺鄭成功來臺驅荷,隔年國姓爺鄭成功去世後,府城居民為感念鄭氏驅荷的功績與精神,便在今延平郡王祠之處立廟奉祀國姓爺,爾後因顧慮清政府,而不敢光明正大奉祀國姓爺,而以「開山王廟」稱呼。
鄭成功來臺驅荷後,並以臺灣為反清復明基地,招攬遺民,從此展開篳路藍縷的屯墾養兵,為臺灣奠定了發展根基。1662年鄭成功英年早逝,卻以開臺勛功,奕世留芳,民間崇祀,建廟立像,名曰開山王廟。康熙23年(1684年)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以後,唯以「誠心敬」、「心同敬」、「和心同」等神明會隱晦奉祀,維繫香火。同治13年(1874年)沈葆楨奏建延平郡王祠以勵風俗、正人心,次年(1875年)祠成,官方、民間與鄭氏家廟合祀,香火尤盛。光緒21年(1895年)清國割讓臺灣,日本亦表崇敬,明治30年(1897年)改祠為開山神社。民國52年(1963年)本祠重建,2年後聘請楊英風塑像,鄭氏端坐殿堂,風采再現。民國54年(1965年)原開臺聖王神像卻因蔣介石總統欲前來祭拜,而被移往祠外,始終未見回鑾,迄由民間輪流奉祀,歷40載,直至民國94年(2005年)3月17日,由開山王廟王添富主委議請寄祀媽祖樓。民國96年(2007年)臺南市政府尊崇信仰源流,乃請筊奉允迎回「心同敬」開台聖王金身,恢復崇祀原貌,展呈祠廟合一的重大歷史意義。
民國99年(2010年)12月5日為呈現臺南府城文化面貌,市府再次迎回「誠心敬」、「合心堂」二尊開臺聖王,恢復全臺祭拜鄭成功的祖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