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市定古蹟-臺南德化堂

建置中

【住址】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178號
【簡介】
德化堂為臺南三座龍華派齋教廟堂之一,建築特色採用民居造形,為兩進兩廂房的傳統建築。
【歷史沿革】
德化堂為臺南三座龍華派齋教廟堂之一,西元1478年山東萊州府即墨人羅因創立龍華派齋教,於清乾隆年間逐漸傳入臺南。
清嘉慶年間,福州府長樂縣漢陽堂孫德堂派盧普濤由興化府仙遊縣前來臺灣弘法,由於聲勢壯大,信徒眾多,齋教因而廣為流傳。嘉慶4年(西元1799年),信徒謝普爵在安乎平設化善堂;嘉慶19年(西元1814年)又建德善堂;道光14年(西元1834年),更在東安場馬公廟街建造了前後三落,坐北朝南的德化堂。
【特色】
德化堂和其他傳統齋堂一樣,採用民居外形。大門為凹壽形式,門內供奉韋尊者,後方則是捲蓬是拜殿,現充做講堂使用。正殿之中供奉觀音佛祖兩尊,前方是本堂原有的觀音神像,另一尊則是屬於德化堂所有,觀音右側乃是本派祖師羅祖塑像,案前陳祀三公椅三張,分別代表龍華派羅、應、姚三位祖師。正殿左右各有洞門連通左右兩廂房。其中左偏殿現為祖先堂,右偏殿則是宗德詞,陳列了滿滿的神主牌位,都是本堂歷代堂主及齋友。
堂中文獻除了教內的經纖寶卷外,尚有該堂鎮堂之寶三昄五戒牌與護道榜文。其建築特色採民居造形,為兩進兩廂房的傳統建築,由於門廳、拜亭與正堂利用傳統減柱法連接,因此空間顯得寬敞疏闊,採光極佳。彩繪四大天王為門神,手持法器,喻「風調雨順」。德化堂自從安平化善堂沒落之後,便逐漸取代南部龍華派齋堂的傳教中心。堂內匾額、楹聯甚多,如清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的「惠普群生」及清道光七年(西元1827年)的「觀自在」古匾均極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