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址】臺南市中西區法華街100號
【簡介】
法華寺與開元寺並稱為臺南兩大古剎,重修以後的法華寺,大都改建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的建築,坐落在狹窄的法華街旁,平面由三座殿宇並排而成。
【歷史沿革】
法華寺,屬於佛教的曹洞宗,與開元寺並稱為臺南兩大古剎。法華寺原是鄭氏時期遺老李茂香的故居,舊名「夢蝶處」,由於「竹籬茅書,若在世外,閒花野草,時供枕席」,所以又稱「夢蝶園」。
李茂春,字正青,福建龍溪人,是明代隆武二年的舉人,也是鄭經的諮議參軍陳永華的好友。明永曆18年(西元1664年),追隨鄭氏軍隊及宗室由廈門來到臺灣,寓居於夢蝶園,終日誦經養性,生活灑脫飄逸,李茂春去世以後,茅舍被憎人們改為陶瓦,規模略加擴大,更名「準提庵」。
第一任臺灣知府蔣毓英於清康熙23年(西元1884年)到任時,又改為佛寺,供奉釋迦牟尼佛。康熙47年(西元1708年),鳳山知縣宋永清鑑於火神崇祀的重要,在重修時,便把前殿改為火神廟,中殿供奉大土,後院另設禪房,並將佛寺取名為法華寺。
乾隆29年(西元1764年)法華寺已成為都城的名勝,臺灣知府蔣允熹為了使人能在這裡陶惰養性,特別加建圍牆。翌年又在寺前挖了一座可以供端午節競渡的大池塘,命名為「南湖」,因為形狀像半目,所以也叫「半月池」,池的南邊還建了一幢榭臺叫「半月樓」。池的外圍,構築學書講堂,成為後世弟子誦習詩書的場所。可惜,這樣壯大的盛景和規模,在人為環境不斷的變化中,都已消聲匿跡,不建蹤影。尤其西元1945年二戰結束前夕,臺灣遭受盟機轟炸,法華寺的大雄寶殿、南極殿、天王殿等都被炸毀,只有乾隆57年(西元1792年)臺灣知府楊廷理所建,後代績修的關帝廳、大正7年(西元1918年)所建的功德堂、大正15年(西元1926年)所建的納骨塔及聚賢堂前叫橋亭和庭院等尚稱完好。
法華寺與開元寺並稱為臺南兩大古剎,原為鄭氏時期遺老李茂春的故居,於明永曆年間所建「夢蝶園」,後來李茂春死後,改為準提庵。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知府蔣毓英籌資建寺,改名「法華寺」。
乾隆時,知府蔣允焄在此挖湖築樓,泛舟遨遊。此後,「法華夢蝶」成為府城勝景。日後更於寺中成立「南社」,定期吟詠唱和。日治後期,因為遭到盟軍轟炸,法華寺被毀大半。二戰後參考原格局形式重建,因它的歷史意義深遠,規制也依舊遵循傳統,所以仍列為三級古蹟(現為市定古蹟)。
【特色】
閩式平房,四合院,三進,磚牆石RC結構,左右兩殿前有歇山山門,內分兩進,左面殿祀文武聖帝,後殿奉福德正神,石前殿供奉火德星君,後進為聚賢堂,主祀夢蝶園主人李茂春神位。堂前院落設放生池一口,池上架木質橋亭一座稱為延壽橋,橋板全用花崗石鋪築,古意盎然。
此外,法華寺石側納骨塔前的圍牆上,還保存著不少石刻碑記,如:陳永華的「夢蝶園記」碑,堪稱重要文物,值得參考。天王殿門神→是彩繪名師潘麗水的作品,神韻生動,眼神靈活,鬚髮飄逸。四大天王神像→位於天王殿內,各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其造型高大威赫,手中持劍鋒利、托琵琶調音、掌傘遮雨、拘蛟滑順,寓意「風調雨順」的民俗旨趣,其腳下踩著分別代表著「酒、色、財、氣」四個惡鬼。 八字牆→壁堵的墨色壁畫的「莊周夢蝶」、「達摩九年面壁」等作品也是出自潘麗水之手。 聚賢堂前的橋亭→古意盎然,具有傳統建築的美感,這裡也是昔日南社成員觴詠之地。 石碑→園內留有不少石碑,如「夢蝶園記」碑、「閒散石虎」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