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址】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南門公園內
【簡介】
臺灣府城大南門內城造型上屬於重簷歇山單脊燕尾形式的城樓,右方空地上有碑林一座,展示著數量豐富的古碑,是研究臺南市歷史的重要資料。
【歷史沿革】
臺灣自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併入清帝國版圖以後,雖然每有建城之議,但因康熙皇帝深恐建城反為賊據,始終堅持不准,因此府城的興築只好一直處於呈請核議的階段。雍正三年(西元1752年)巡臺御史禪濟布呈奏,臺灣縣知縣周鍾喧請以宮紳捐輸乃式,樹木柵築城,而雍正皇帝也認為兩年來台郡文武官員及禪濟布等,都能實心任事,對築木柵城的籌畫甚為允當,而同意興工,這便是台灣府築城的濫殤。初築的木柵城城工規模是,起自大東門,始於媽祖樓;東、西、南三面環圍,只缺西側。柵周二千六百六十二丈,柵間其設七門:大東門、小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大北門、小北門及大西門,另設水門兩處。其中的大南門位於文廟前。乾隆53年(西元1788年),知府楊廷理就原有東南北三面城址,改建為土城。西面部分因面臨台江內海,故退縮一百五十餘丈,城垣間建城門樓八座,於是具有「半月沈江」之勢的臺灣府城,規模趨於完備,而大南門的甕城形勢也告抵定。
【特色】
臺灣府城大南門內城造型上屬於重簷歇山單脊燕尾形式的城樓,面開三開間,燕尾舒揚,十分優雅,城身是以花崗岩及咾咕石砌成的,上有雉堞,材質堅硬。外城門額題曰「大南門」,內城門額則題曰「南寧門」,城門左右各有一棟建築,可能是兵器室或士兵留守之處,兩側的城垣為花崗岩及泥灰構築。甕城又稱「外廓」或「月城」,甕城是由長方形的內城及半月形的外城組成,外城又稱為半月城,圍繞在內城外,形成雙層禦敵功能,使進攻者關關難度,不易得手;或是誘敵入內,甕中捉鱉一舉殲滅。另外,內、外兩城門並不在同一直線上,其目的是要造成曲折迂迴,使敵人無法長驅直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