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市定古蹟-接官亭

接官亭【住址】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三段143巷7號前
【簡介】
為使長途跋涉的官員,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或回任官員等候船班,在渡頭附近多設有接官亭,用來迎送酬接文武官員。
【歷史沿革】
臺灣與中國有寬闊的台灣海峽遙隔,來往交通不便。任職官員發派臺灣各地,大都由陸路先抵廈門,再轉海運,經過洶湧波濤到達鹿耳門。雖然鹿耳門建有公館可供歇息,但經片刻,又得轉渡河運進入郡城。為使長途跋涉的官員,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或回任官員等候船班,臨行依依,在渡頭附近多設有接官亭,用來迎送酬接文武官員。清康熙年間,接待文武官員的公館設在當時的西定坊大井頭(今民權路二段)附近。台江淤塞,海退成陸以後,渡頭西移至安瀾橋邊的「鎮渡頭」(今民權路三段)。
【特色】
現存的接官亭石坊,為三間四柱二樓歇山重檐式花崗石構造,造型精美,格局高大為本市之冠。接官亭雖為石製,但細部上仍表現木構特色,中央橫楣上之雙瓣浮雕,次間之仙鶴、鳳凰、麒麟等圖騰也有古意。四柱前後也有矮石強化結構,並刻上龍花卉圖案。屋頂上除了夔刻有瓦當之外,脊端亦以傳統之鴟尾收頭。石坊為四柱三間重簷式構造,以花崗岩所建,前額題「鯤維永奠」,背面額題「鰲柱擎天」,柱上雕飾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