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址】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9號
【簡介】
祀典武廟,俗稱大關帝廟,是因為新美街114號的開基武廟稱為小關帝廟,就規模上對應而得名的,美食旅遊評鑑「米其林指南」列為三星級景點。
【歷史沿革】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祀典武廟於鄭氏時期所建,此時期被稱為「大關帝廟」的祀典武廟,在創建初期,清政府為消弭反清思想,極力排斥以前宋代抗金名將岳飛與關公並祀,而不斷提升關公的地位,而後祀典武廟成了主祀關公,且晉升為官方祀典廟宇。
清領時期之祀典武廟在政治及宗教機緣下,於清雍正3年(西元1725年)敕封武聖關公曾、祖、考三代公爵,製神牌供奉於後殿,並於清雍正5年(西元1727年),奉旨春秋祭以太牢,合五月十三日歲凡三祭,是為祀典武廟。
日治時期日本對臺灣的政策,有所謂的三期之說。但總體而言,日本對臺灣建設的目的乃是在於榨取臺灣人之利益,以為繁榮其祖國,故法令甚為嚴苛,而賦稅亦多所繁重,這時期的祭孔祭關的情形並未禁止,市尹每年尚春秋兩祭於祀典武廟,其餘則由民間自籌辦理。雖盛況不如從前,但尚能照常舉行祭祀。
民國72年(1983年)列為一級古蹟,民國80年(西元1991年)政府補助經費修護「祀典武廟」,民國83年(西元1993年)完工,是「祀典武廟」近期內的大規模修護。
【特色】
祈求功名的三大步驟之一是拜孔子求智慧,步驟二就是拜文昌求機會,是每到祀典武廟,坐北朝南,是一座縱深式配置的三開間三進兩廊式廟宇建築,正對永福路,背倚民族路,左側朱色山牆立於路旁,屋坡由前而後,依各般的高度呈起伏的變化,造型非常美觀。前殿及後殿為燕尾翹脊硬山屋頂,正殿則採用曲線柔美的重檐歇山屋頂,不僅殿宇氣勢魏峨,大木結構也以雄渾見稱。前殿後及正殿前均有拜殿,尤真是正殿前的馬背歇山拜殿,造型最具有特色。後殿右側有東向的觀音廳及北向的「西社」各一座。觀音廳後為六和堂及延平詩社。西社供奉文昌帝君,為府城士子以文會友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