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市定古蹟-水仙宮

水仙宮【住址】臺南市中西區神農街1號
【簡介】
臺南水仙宮主祀水仙尊王,除了主神大禹王以外,配祀為禹帝、奡王、楚王(項羽)、伍大夫(伍子胥)、屈大夫(屈原)等五位,俗稱「一帝二王二大夫」。
【歷史沿革】
水仙宮創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西元1703年),位於當時府治的西定坊港口,即為昔日五條港地區的南勢港口尾端,是府城水陸交通必經之地。自康熙五十七年(西元1718年)第一次改建後,迭經增修。乾隆二十七年(西元1783年)北郊紳商再集資重修,並設郊商辦事處於此,遂使水仙宮成為當時府城的商業中心,香火也更旺盛。日昭和十六年(西元1941年),日本人施行市區改正計畫,將廟宇中、後二殿拆除,戰後,信眾合力重建而成今貌。
【特色】
臺南水仙宮主祀水仙尊王,簡稱「水仙王」,也就是海神,由於早期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往來都靠船航行大海,對於自然現象的變化又無法預估或掌握,所以對於那些能化解海上危難的神明都敬之至誠,造成對「自然崇拜」的信仰,如山有山神、水有水神、風有風神等等。大禹因為利用疏導的方法治平水患,造福百姓,紛紛以水神來奉祀他,另外配祀的四人,可能生平作為都以忠、孝、節、義為原則,卻都落得死於水裡的下場,所以也深為民間所感動而崇拜之。台南的水仙宮就是除了主神大禹王以外,配祀的就是禹帝、奡王、楚王(項羽)、伍大夫(伍子胥)、屈大夫(屈原)等五位,俗稱「一帝二王二大夫」。
建築特色屬閩式平房,初建為三進大殿,二戰時,日軍為建防空地,拆除水仙宮的後、中兩殿,二戰後,目前只剩單殿單進的建築形式,坐東朝西,開三門,門上不繪門神而改用門釘;重建成今貌,雖然古意盡失,但其歷史價值仍存。廟內壁間的石碑有三塊,年代最古的是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台灣府知府蔣允焄立石的水仙宮清界勒石記,最近的有大正六年(西元1917年)廟董立石的重修水仙宮碑記,另有一塊是與水仙宮沒有關聯的石碑,是福建分巡台澎兵備道,為嚴禁海口舞弊勒索以安商艘事,嘉慶元年發水仙宮張掛曉諭的碑記。門前一對抱鼓石、基座及石礎的雕工非常精美,木刻神像、雀替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