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節慶活動 | 月津港燈節(河道)及月之美術館計畫(巷弄)

一個以藝術策展重新定義燈會活動,並讓整個鹽水蛻變為小鎮無牆美術館的燈節。歷年(統計至2022年)月津港燈節已邀請超過300組國內外藝術家參與製作,累積超過643萬人次參觀,成為臺灣極具代表性的國際級節慶。近年臺南市政府於春節期間在月津港舉辦全臺唯一之水上燈節月津港燈節,鹽水蜂炮、月津港燈節,一動一靜,打造賞花燈、炸蜂炮、品美食遊小鎮的視覺、觸覺、味覺體驗。-

由鹽水武廟主辦,所謂烽炮是指許多沖天炮組成的大型發炮台(狀如多管火箭炮組合),點燃時萬炮齊發,會發出鳴聲,稱「烽炮」。  

月津港燈節

 

 

節慶活動 | 鹽水蜂炮

鹽水蜂炮,是元宵節轟動全台的重要觀光民俗活動。每年吸引觀光客人數,數以萬計,和「平溪天燈」有「北天燈,南蜂炮」之美稱。鹽水是臺灣早期的第四大城,昔稱月津港,以鹽水蜂炮最為著名,經內政部評定為「臺灣宗教百景」,也被交通部觀光局選為「臺灣觀光年曆」國際級節慶活動,更是亞洲唯一入選澳洲Get Lost 雜誌「全球最佳10 大慶典」,蜂炮文化的在地性與特殊性享譽國際盛名。

「蜂炮」也叫「烽炮」,鹽水人呼作「放蜂仔炮」或簡稱為「放蜂仔」,較正式的稱呼是「蹌蜂炮」(cong5 phang1 phau3),意指蜂炮射出如同群蜂出巢一樣。其由來傳說頗多,大致有「反清復明」、「戲鬥煙火」、「歡迎嘉慶」和「驅除瘟疫」等4種說法,除了「歡迎嘉慶說」是純屬趣味之外,其餘3說皆頗有參考意義,其中「驅除瘟疫說」,應是蜂炮起源之說的骨架,如果放至同治光緒年間長達25年的霍亂史實來看,這個由來之說,這樣敘述似較合理:光緒11年(1885),流行25年的霍亂瘟疫,已至人消戶遷、市景蕭條的地步,鹽水商紳善信乃決議迎請關聖帝君神轎出巡遶境祈安保境,由關聖帝君飛昇日的元月13至15日,一連3天,所到之處煙火鞭炮齊放,經硫磺硝煙如此的全城「洗禮」之後,瘟苗疫毐乃被驅除,鹽水得以安寧,而鹽水人則歸功於關帝爺的大顯神威;嗣後,為感念神恩,遂在每年元宵節舉行關帝爺遶境,沿例燃放煙火鞭炮迎駕助興,一直流傳至今。

「放蜂仔炮」由武廟所主導。康熙54年(1715),台澎兵備道梁文科首倡興建「武廟」(關帝廟)奉祀,乾嘉以降續由官商或善信修築過6次,其中以嘉慶8年(1803)的改建較具歷史意義,奠定以後的廟規,後來更成為鹽水地區的公廟,執掌關帝爺遶境之事。

形成今天鹽水蜂炮面貌的「放蜂仔」歷史,大抵僅在70年間而已,早期「關帝爺遶境」時,放的都是一般性的鞭炮(連珠炮)和煙火,1936年以後,始發展出較為花俏的爆竹,戰後出現蜂炮煙火,1980年以後出現「炮城」,1984年蜂炮巢開始造形化,此時的沖天炮,也做了空前但卻「要命」的改革,由紙質彈頭換裝成塑膠彈頭,變成一種會爆炸的危險沖天炮,一般稱它為「硬蜂仔」,是連年造成不幸事件的罪魁禍首;到了2000年,超大型蜂炮巢陸續出現,2007年更有「王船炮城」、「茶壺炮城」等等。-國家文化資產官方網站

由鹽水武廟主辦,所謂烽炮是指許多沖天炮組成的大型發炮台(狀如多管火箭炮組合),點燃時萬炮齊發,會發出鳴聲,稱「烽炮」。  

鹽水蜂炮

 

節慶活動 l 新營鹽水學甲放粉鳥(紅腳)

列為台南市市定民俗的「新營鹽水學甲放粉鳥(紅腳)笭」,是農閒時期盛行於新營、鹽水、學甲的傳統民俗活動,藉由庄頭對庄頭的鴿笭對抗,維繫農村傳統凝聚力、村落聯誼,放鴿笭至今傳承上百年歷史。現有新營區6個、鹽水區13個、學甲區2個共21個庄頭的12組鴿笭對抗賽。放鴿笭起源,欠缺歷史文獻,大多是採取耆宿之說法,而至今並未有明確之說法或證據說明放鴿笭之起源。下列羅列3類起源說:

1. 鄭氏部隊說:由鄭氏屯田聚落之間為連繫所發展而來。

2. 海賊影響說:過去海賊時常肆虐海線聚落,因官兵勢力也無法有效管理,聚落間便以鴿笭相互通知,以防衛海賊。

3. 本地起源說:本地起源說有3說;一是學甲頂洲說法,從農閒發展而成的競技活動,二是學甲宅仔港發源說,日治大正初年宅仔港人訓養野鴿,發展而成。第三則是海線聚落人民喜歡養鴿子,卻因鴿子會受到老鷹圍捕,而掛上鴿笭嚇阻老鷹。

但根據耆老口述,放鴿笭活動於日治時期便已經廣泛流行,甚至到日治末期戰爭開始日本人禁止放鴿笭,因笭聲似空襲警報。

過去掛粉鳥笭流傳地區大抵分布於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曾文溪流域下游平原聚落,而隨著時代變遷,僅存八掌溪、急水溪之間下游聚落,也就是嘉義縣義竹鄉、臺南市學甲區、鹽水區、新營區保留此項風俗。

鴿笭(短笭/長笭/盤仔笭):嘉南平原上流行之鴿笭類型至少有3類,且都源自於一種名為「哨子笭」,為自娛之用,後為競技發展出不同樣式之鴿笭。 現今通用流行的為「短笭」,流傳新營、鹽水、學甲、義竹等區;目前比賽最長的鴿笭為1尺4分,重量約在2兩7,以「白樹仔12」做為笭蓋的素材,過去笭管以竹材為主,現今則改用檜木片。 另外則有「長笭」,因笭長而得名,長度從100公分到180幾公分皆有,重量則在半兩到9兩也稱「長龍」、「扁擔笭」、「長管笭」、「竹管仔笭」,流傳於將軍溪沿畔之鹽分地帶,如佳里區、將軍區、七股區等聚落,後因建築物密集、電線太多,不適合施放長笭。目前頂廍、頂山仔腳、大潭等聚落嘗試重新恢復此風俗。 另有一類鴿笭稱「盤仔笭」,亦稱「紅龜仔笭」,笭蓋為草笠型,過去流傳於曾文溪沿岸的西港、下營、安定等地區,現以無人使用。

由鹽水武廟主辦,所謂烽炮是指許多沖天炮組成的大型發炮台(狀如多管火箭炮組合),點燃時萬炮齊發,會發出鳴聲,稱「烽炮」。  

新營鹽水學甲放粉鳥(紅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