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仁德區黃素美區長面對防災嚴峻挑戰,勇於承擔,積極運用民間資源,公私協力,加強橫向聯繫整合,救災資源整備再升級,共同守護家園

認識臺南市地方產業文化及地理環境特色,這一道題目常常出現,「請問臺南市行政區域台鐵車站最多的行政區在哪裡?」,您知道嗎?正確答案就是仁德區,台鐵車站名稱分別為中洲、仁德及保安。仁德區交通網絡非常便利,國道一號、二號高速公路、臺一線省道、臺86快速道路、臺南航空站及高鐵臺南站與高雄小港機場距離都很接近,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帶動工商業經濟蓬勃發展,區內仁德、新田、保安工業區工廠林立帶來就業機會,名副其實「企業之鄉,柔和之庄」,縣市合併後人口大躍升,人口數躍升臺南市37個行政區排名第8位。

 

由於仁德區地理形狀是南北狹長,貫穿整個仁德區主要河川分別為三爺溪與港尾溝溪,尤其三爺溪上游鯽魚潭因地勢較低窪水流匯集,逢雨外溢必淹,這兩條溪流正是造成仁德區成為明星淹水災區的原凶。黃區長說颱風豪雨警報發布後,區公所同仁一定繃緊神經隨時監看三爺溪水位,隨時通報沿岸民眾或工廠進行必要的防範措施,以降低災害損失。為徹底解決嚴重水患問題,縣市合併後,經中央與市政府攜手合作積極推動三爺溪整體整治計畫,進行相關應急工程,分階段進行包含三爺溪五空橋至萬代橋護岸加高、三爺溪萬代橋瓶頸段左岸應急分流工程、大灣抽水站、崑山抽水站以及興建仁德滯洪池、港尾溝溪滯洪池等。尤其最後一哩路,萬代橋瓶頸段,該瓶頸段每逢颱風、豪雨時容易發生淹水,是在地民眾心中的痛,地方人士引頸期盼改建。可喜的事萬代橋改建工程,終於撥雲見日,政府斥資新台幣2.9億元,歷經5度流標,終於完成發包,在109年8月5日舉行動土典禮,改建竣工後期能一勞永逸解決水患,讓仁德區脫離淹水夢饜。

 

從認真學習的態度與勤奮不懈的精神,可以看見一個人的成長與成就,仁德區黃素美區長是典型的公務人員,縣市合併之前,在歸仁鄉公所經考試分發從基層課員做起,公務生涯一路上不斷自我精進,提升專業知能,獲長官賞識提拔升任民政課長。縣市合併後調升擔任仁德區公所主任秘書、代理區長等。於108年4月真除接任區長職務。黃區長常自我解嘲這輩子公務經歷服務機關就是要有「仁」字,歸仁與仁德,服務範圍方圓20公里。凡事一步一腳印走過,就能體會感受擔任機關首長的責任與承擔,在仁德區公所服務期間追隨前區長郭鴻儀(現在臺南市議會議員)勤快的步伐,尤其面對天然災害或人為事件的考驗,都要在第一時間為民眾服務設身處地著想,同理心排除一切萬難,以民意為依歸,因此;練就了一身好本領真功夫,黃區長特別感謝郭市議員在任內的指導,由衷感激銘謝在心。

 

災害防救工作千頭萬緒,經緯萬端,是區政治理相當重要的工作項目之一,攸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至鉅。仁德區地理位置及災害潛勢,黃區長是道地在地人瞭若指掌,部分地勢低漥地區,只要降雨量達時雨量60毫米以上,即可能發生淹水狀況,這些淹水現象對在地居民而言,已司空見慣習以為常,早就見怪不怪了,只能徒呼幾分的無奈。雖然如此,仁德區防災團隊面對災害嚴峻挑戰,以戒慎恐懼的態度,超前佈署的做法,防災永遠走在前面,事前做好各項整備,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因此;平時常常與民間企業或慈善公益團體互動交流聯誼,「政府資源有限,民間力量無窮」,透過公私協力,一起攜手合作,防救災工作經由全民參與及簽署支援協定,如找來著名挑大師廖盛芳廚師成為熟食開口契約廠商,期待透過名廚精心烹煮美食,注入民間的活力和能量,共同守護家園,是黃區長一直努力的目標。

 

由於防洪治水各項水利工程建設有階段性及侷限性,仁德區最迫切的議題當然是淹水問題,水利硬體工程設施大都由市政府水利局與水利署第六河川局共同研擬對策,區公所扮演的角色與定位,就是輔導鼓勵低窪地區有淹水之虞的社區,成立水患自主防災社區,轄內二行里自主防災社區推動成功,就是最好的學習指標,該里在吳忠慶里長帶領下,防災志工投入社區災情巡查通報、巡視水閘門、抽水機等,成為區公所得力的助手。黃區長時常以二行里成功案例鼓勵其他社區複製學習,讓社區居民學會自助與互助,提昇社區民眾的防災意識,經由吳里長帶頭示範,田厝社區也成立志工隊,加入社區自主防災的工作,以減輕水患所造成的衝擊。

 

仁德地區每逢颱風豪雨侵襲,幾乎與淹水畫上等號,黃區長與同仁不管有無成立災害應變中心,已培養相當的默契,看天氣降雨時間多久?雨量多少?即能研判三爺溪的水位,同時透過監控河川水位計,掌握淹水動態,同時運用台南水情APP與介接警察局路口監視系統(CCTV)等智慧防災科技措施,24小時隨時掌握災害訊息,如通報小區域積水,立刻通知里長或轄區派出所協助現地查看,必要時採取防範措施,如涵洞、車行地下道積水,緊急拉起封鎖線,避免人車誤闖釀成意外。這種快速反應及協調整合,都是實戰經驗所累積,以及對轄區的熟悉和淹水潛勢地區的掌握。尤其面對緊急應變處置做法要靈活彈性與機動,黃區長分享某次救災經驗,嘉南藥理大學周邊道路淹水,車輛無法進入校園,有輛大客車載滿東南亞外籍學生外出工廠實習要返回學校時受困,只好將學生載到區公所暫時安置收容,區公所同仁立刻動員訂購便當,當便當送達時,卻發現外籍學生因宗教因素不能吃排骨便當,忙中有錯,立即提供不含豬肉的泡麵才化解窘境,雖然是一件小小的意外狀況,在新住民越來越普遍的臺灣社會,如何讓防救災工作更多元與彈性,這是要納入考量與經驗傳承。

 

值得一提,黃區長說仁德區位於易淹水地區,每年防汛期間區公所防災砂包整備至少儲備1萬1千顆以上待命,同仁發揮創意巧思突發奇想,在2018年12月20日聖誕節前夕,全國首創以1200顆砂包實心堆疊3公尺高度的「砂包耶誕樹」,造成全國轟動,頓時成媒體報導焦點,及吸引民眾熱門打卡景點,將防災教育宣導與節慶連結在一起,實在非常有意思,防災創意無限不是硬梆梆又僵化的思維,只要有梗就能融入生活與教育中,發揮潛移默化的功效。其次;黃區長特別提及仁德區公所相當重視外部資源連結合作,與在地農業達人簽署支援協定將農用曳引機改裝作為疏散撤離交通工具,當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蒞臨考核時,邀請考核委員一起搭乘體驗,同時測試農用曳引機改裝作為疏散撤離交通工具的安全性,沿著街道上路行駛,真正體驗一下農用曳引機可以涉水80公分安全無虞,農用曳引機還可以載送救濟物資及運補移動抽水機油料,農用曳引機多用途的功能,成為救災任務重要的利器。

「化腐朽為神奇」,多用一點心,即能營造無限的可能,在黃區長與同仁的努力下,二仁溪早期是廢五金工廠聚集污染嚴重,曾是臺灣最嚴重汙染河川之一,但經過二仁溪水環境改造計畫逐步完成後,二仁溪已成為親水綠帶,水岸自行車道串聯成最好休閒環境場域,沿著溪流堤岸,串聯中洲里、二行里與大甲里的自行車道一路銜接到南區的出海口,經由綠化植栽、環境美化打造出新的右岸風情。港尾溝溪滯洪池,除豪雨時扮演容納溪水的第一道防線外,已營造親水與生態保育棲地環境,優美的環境與平靜的池潭,更成為獨木舟的體驗場,配合復育的生態溼地與二仁溪故事館,意外成為許多市民的私房小旅行秘境路線。

 

黃區長分享許多與區公所同仁共同面對災害的應變經驗,她認為面對極端氣候複合式災害類型,充滿不確定性,應變策略要更積極主動,與時俱進,善用現代化的智慧防災科技,防災人員更須具備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因為這次所面對的災害經驗,下次也許無法泡製。在教育宣傳上要保持創新,透過不斷的學習與發想,活動更具趣味性,讓社區市民樂於參與,才能達到全民防災的目標。防災工作不能單打獨鬥,要發揮團隊精神,彼此相互支援合作,同時要結合民間企業資源,加強橫向串聯,救災資源有效整合,以及防災整備再升級,讓仁德蛻變進步成為幸福宜居的地方。最後黃區長最喜歡擔任觀光行銷天使,誠摯邀請假期有空記得攜家帶眷走一趟奇美博物館,發現「在地博物館」的美及藝術饗宴,抬頭看博物館建築物最高點的「榮耀天使」雕塑,象徵守護這塊土地,榮耀世間的美好人事物。

(災防辦公室 李尚儒 王建智 林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