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區地理位置位於大臺南市中心點,地勢平坦、交通發達,卻不如想像中的資源充足,原因在於整區農田占比54%、老年人口比率逼近16%,人口組成大部分為老農,其他行業相較為少。近年來雖因鄰近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設立新吉工業區而帶來大量移入人口,整體來看,安定區仍舊處於農村轉型的過渡期、以原臺南市區為中心的衛星城鎮的邊陲。
據此,檢視安定區防災量能時,發現本區固然應有盡有:蘇厝滯洪池與安順寮滯洪池相繼完工啟用,發揮效力、避免水患;避難收容處所的數量與設備堪稱完善;災時民生物資如熟食、飲水等皆已洽談協力廠商支援。尤其本區於109年年底承蒙善化區公所邀請,與山上區、大內區及贊美酒店續約避難收容處所、外送餐盒支援協定,接著也與新市區公所、新大南科大飯店、巨地花園渡假酒店簽訂支援協定。安定區境內雖缺乏民宿、飯店業者,卻也得以依靠地緣之便,尋求鄰近區域協助。
乍看近似完美的防災能量,其實欠缺了最後一塊拼圖:戶外避難資源的匱乏。安定區防災公園於103年設立,佔地1萬9,545平方公里,平日為體育運動公園,供地面高爾夫球、其他運動的休憩場所,如遇災時可立即啟動成立戶外避難收容處所,規劃有帳棚區、醫護區、伙食區、盥洗區等,最大收容可達1,500人。然而場地有了,卻疏漏了戶外避難的最重要物資—帳棚。
105年0206臺南大地震導致維冠大樓倒塌、107年0206花蓮大地震造成統帥大飯店傾頹,慘痛傷亡的殷鑒尚未遠去。面對崩裂的樓房、隨之而來的餘震,考量災民安全及撫慰恐慌心理,將其收容於戶外空曠的場地,對比一般文康活動中心、社區活動中心或更為妥適。因此本區進一步盤點平日儲備民生物資,竟缺少了最重要的帳棚!而睡袋、棉被等雖勉強足夠,如若大規模地震發生,想要達到收容1,500人,這樣的數量卻遠遠不及。
是以本所跨出安定區,向臺南市多家廠商洽談,幸運獲得幾間露營用品、戶外休閒用品店協助,同意如遇災時,將優先提供戶外避難物資供安定區開設戶外避難收容處所使用。中西區「裝備租客」登山設備租用的吳老闆、安平區「綠樹蛙戶外露營店」楊老闆及仁德區「露營管家戶外生活」劉老闆,在瞭解支援契約的目的後,皆義不容辭的同意以低於當時市價的價格或租用、或販售,帳棚、炊具、爐具、睡袋等物資,並允諾屆時如還有其他需求,將協助聯繫相關協力廠商調動資源,以確保災民獲得妥善的照顧。
安定區認清自身量能的不足,向外與鄰近地區尋求跨域合作、與私人企業簽訂公私協力,皆是為了遇災時能夠及時因應、限縮災害影響的範圍,如同風險管理的概念不在於控制災害發生的機率,而著重控制發生之後的損害規模。縱使距離萬事皆備還有一大段路,然而事本無完全,為達成降低損傷的目的,與其單單倚靠政府自身人力,不如將全民都納入救災系統來得強大;借重民間充沛的資源、迅速的效率、靈活的機動性,來補足防災避難的最後一塊拼圖,早已不是未來的趨勢,而是現今正在實現的模式,安定區為保衛居民生命財產安全,自是責無旁貸。
(安定區公所 曾怡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