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北門區三光里曾進祥里長,颱風天心繫抽水站冒雨巡視,結合農用機具成為最好疏散撤離的工具,是風頭水尾最好的防災守門員

從84號快速道路下北門交流道,舉目望去所及是棋盤式的魚塭及一間又一間金碧輝煌的王爺廟,拂面而來是漁村獨有的微鹹海風。臺南市北門區係位於急水溪出海口淤淺泥積而成的沙洲島,北以八掌溪與嘉義縣為界,南依將軍溪與將軍區相望。清代道光年間大力發展鹽業曾繁華一時,日治初期因廢止鹽專賣而一度沒落,西元1899年恢復鹽專賣再現往日榮景,與嘉義布袋、北門及七股是當時臺灣三大曬鹽地區。最著名的「井仔腳瓦盤鹽田」是北門區第一座鹽田,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清一色的瓦盤鹽田,呈現出馬賽克拼貼般的美麗藝術,每日夕陽照射在瓦盤鹽田上倒映天空的美麗光彩,搭配北門潟湖一望無際的天際線跟雲彩,同時成為遊客體驗曬鹽、挑鹽、收鹽樂趣的地方,井仔腳瓦盤鹽田賞夕陽,在縣市合併後,是臺南市政府舉辦跨年三部曲之一,賞景賞夕陽的遊客絡繹不絕,是來到臺南濱海不可錯過的景點。

 

北門區由於地理環境土壤貧瘠,除傳統農作(紅蔥、大蒜、洋香瓜)外,加上風頭水尾及地勢低窪每年受到颱風豪雨侵襲,社區住戶淹水已是司空見慣,因為世代居住在這裡,居民都很「認命」。同時受到產業型態的轉變及人口外流,此地謀生不易,年輕世代發展重心自然而然「北漂」或移往都會區,本地逐漸凋零沒落是必然。轄內三光里曾進祥里長是一位堅持留在故鄉打拼奮鬥的在地人,曾擔任北門鄉公所時期鄉長的機要秘書,並已連任六屆里長,是一位對在地對風土民情、歷史文化有著深厚情感的北門子弟。曾里長告訴我們,北門地區高程最高海拔僅5公尺,過去因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部分地區甚至在海平面以下50公分,又緊鄰台灣海峽,颱風豪雨期間及受潮汐暴潮影響,沿海地區很容易發生積淹水災情,唯一寄望改善社區積淹水災情只有興建抽水站及區排清淤。

 

北門區張明寶區長去年7月甫從六甲區公所主任秘書陞任,張區長說,去年剛上任就遇到強颱利奇馬,所幸並無重大災情發生,轄區的三光里(三寮灣)、慈安里(蘆竹溝)是易淹水明星災區,當發生積淹水狀況時,第一時間區公所無法兼顧的地方,都在曾里長關心地方主動協助下順利解決,避免災情擴大。張區長對於曾里長在地方的付出給予高度的肯定,只要氣象預報可能有強風豪雨侵襲,這位「雞婆里長」一定在風雨來臨之前,親自騎著機車巡視各個抽水站與水閘門,並確認抽水機運作正常,多少個大風大雨的夜裡,總是心繫居民的安危不敢闔眼入眠,也要冒雨巡視抽水站與水閘門確認、再確認,因為那是責任所在。曾里長幽默打趣地說,里長的角色就是要一心一意,勇於承擔,既然接受里民的託付,就要有熱情、負責任的去完成份內的工作,即使面對責難也應該坦然處之,尤其防災的工作攸關大家的生命財產安全,一點都不能馬虎,稍有疏忽或大意都可能釀成無法收拾的財產損失。

 

曾里長說,三光里就是位於急水溪及將軍溪河川末端的出海口,颱風天下大雨或強降雨,別人是當天因排水不及而淹水,我們這裡三光里卻是大豪雨過後才開始淹大水,像107年0822豪雨,北門區以外大部份地區都是8月23日當天就出現險峻的淹水災情,三光里反而是8月24日才淹水而且淹得比較嚴重。曾里長一步指出,其實三光里的居民都很熟悉當地的水情,地方淹水除了比別人晚到,也由於緊臨台灣海峽受潮汐的影響,淹水通常不會持續太久,遇到飽流(台語漲潮之意)時就要關起水閘門,運用抽水機將水往社區外排出,遇到洘流(台語退潮之意)時就打開水閘門,讓水依重力排自然排出。

 

面對極端氣候瞬息萬變的天然災害,自己要先能自救而後互救才是正確的防災思維。曾里長表示,近年來除了部落圍堤、抽水站、抽水機、水閘門等硬體水利工程建設愈趨完善以外,養殖漁業也改以鹹水為主,地下水則用來灌溉農作物,一方面減少過量抽取,一方面也透過土壤回流大地,形成良性循環,地層下陷的現象獲得相當明顯的改善,也算是另類的「自救」。三光里於107年開始籌設水患自主防災社區,由於慈安里與三光里同屬一個社區發展協會,因此;在防災社區組織與動員運作上,都會將慈安里的里民一併納入,大家也互相配合得很有默契。硬體設施工程搭配水患自主防災社區的成立,透過平時的教育宣導、演練,讓社區裡的老老少少聯繫感情,老一輩的長者能安心居住,而年輕一輩的子弟能更了解在地民情風俗,也能傳承、發揚特有的漁鄉文化,可說是「軟硬兼施」、「雙管齊下」、一舉數得。

 

曾里長在結合民間資源推動防災工作的努力上也是有目共睹的,採訪當天,張區長與曾里長帶著我們前往當地的信仰中心-東隆宮和東隆宮王爺信仰文物館,在曾里長與區公所的努力下,東隆宮旁景觀池獲行政院環保署「拔尖計畫」改善淤積並增設景觀步道,除了營造友善社區環境外,也可發揮滯洪池的功用。此外,地方透過「小地主大佃農」計畫,在曾里長的媒合下,讓里內農用的曳引機投入防救災行列,由於農用曳引機具高底盤大馬力的特性,非常適合在淹水災情嚴重時,擔起渡水穿橋前進低漥淹水災區,載送災民與救濟物資的艱鉅任務,更加厚實地區防救災能量。

 

曾里長最後談稱,這幾年市政府相當重視災防工作的推動,在縣市合併後有相當明顯的改善,尤其市政府成立災害防救辦公室,負責中央與地方、局處與區公所之間,扮演更積極溝通、協調、整合的角色,專責督導防救災工作落實執行,區公所才能慢慢步向正軌、上緊發條,加上平時各項防災整備教育訓練、召開災防會報、辦理兵棋推演及實兵演練等扎實推動,里長感受很深,相信從最偏遠的三光里看見治水防洪進步的一小步,即能窺見大臺南進步的一大步,應該要大大稱讚。採訪結束後,曾里長特別推薦採訪小組走到東隆宮廣場前的秀碧蚵嗲,這攤在地傳統美食小吃已經經營50多年了,是在地漁家子弟或出外遊子返鄉最懷念的好滋味,也是採訪小組對三光里留下最後身影的景點。

(災防辦公室 王建智 林碧芳 李尚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