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原住民──西拉雅族

   千百年來,美麗之島臺灣一直是平埔族群的原鄉,臺南亦是西拉雅(Siraya)族世居之地。西拉雅族屬原住民平埔族群中的一族,主要有新港、蕭壠、目加溜灣及麻豆等四大社,在漢人社會文化形成以前,西拉雅族是臺灣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族群之一。
   

    西拉雅族作為臺南市「市定原住民」,係當今平埔族群中唯一由地方政府肯認的原住民族,臺南市亦是推動平埔族群正名最為積極、成熟的地方;2009年受理日治時期種族「熟」之縣民填寫登記為「平地原住民」意願書,亦多達12,640人申請,尋求對原住民身分的認同。   

    西拉雅族聚落是臺南唯一的原鄉聚落,過去由於漢人大量墾殖,原四大社幾乎成為漢人之庄社,族人亦被迫遷移至偏鄉、山區,甚至遠達臺東、花蓮一帶,導致其人口流散,傳統之語言、文化及身分認同斲喪;少部分仍留在原居地(如北頭洋、新市)的族人,則高度漢化,自我認同意願低,致日治時期進行種族調查時,而無法被認為是熟番。

    近年來,人權保障成為普世的價值,各國也陸續恢復原住民應有的定位,並給予扶植、保障,臺灣也順應潮流,其原住民族族別從原本的9族,正名為現在的16族。西拉雅族雖然作為臺南市「市定原住民」,但原住民身分仍不被中央政府承認,族人近年來不斷凝聚認同,爭取社會大眾支持,透過行政申請及法律訴訟向中央訴求認定其原住民身分,並不遺餘力地復育傳統文化。

    中央研究院歷史學者翁佳音教授認為:「臺灣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個族群,能像西拉雅族一樣,從『歷史』開始到現在,不僅有自己的口頭傳說,亦有自己最早的文字(番仔字)、宗教與祭典;外人四百多年來對該族的記載,史不絕書、文獻可徵。」

    曾經,西拉雅族擁有臺灣原住民族最早的文字──新港文(番仔字),並藉以訂定土地租借、買賣、金錢借貸等契約,史稱「新港文書」;荷蘭人離開臺灣後,新港文亦延續使用至19世紀上半,留下豐富且具連續性之史料紀錄。

    除獨特之語言外,阿立祖信仰、夜祭、孝海祭、公廨祀壺、牽曲等亦是西拉雅之傳統信仰文化特色元素及標籤。雖然過去曾面臨外來文化衝擊,造成傳統儀式漸漸式微並一度中斷,但1990年代開始,聚落意識覺醒,傳統夜祭活動於各聚落恢復舉辦,祀壺信仰亦普遍保存於各聚落,西拉雅認同意識集結興起。

    時至今日,臺南市仍有50處大小不一的西拉雅族聚落,以集居方式明確分布於臺南12個行政區。此外,強烈的自我認同意識亦帶動當代語言文化、傳統祭儀、聚落再造的復振發展,其卓著之復育成果,在在展現西拉雅族對傳統文化的復振決心。

    近年,臺南市政府亦積極推展相關事務,除協助族人爭取正名外,在語言復育方面亦舉辦族語教師研習、出版繪本、教材及有聲書,並透過教育體系將語言課程向下扎根,落實於西拉雅原鄉學校,目前近13所小學實施西拉雅族語教學,並逐年增校、增班。    

    一方面為擴展、充實其文化強度亦辦理西拉雅文化節、設置臺南市西拉雅文化會館,同時啟動「重建KUVA活絡部落計畫」,亦逐年編列經費補助夜祭及西拉雅社團組織的發展,並進一步設立西拉雅獎助學金,亦訂定「臺南市西拉雅族振興發展辦法」,以奠定西拉雅原住民族總體發展基礎,有效保障、維護西拉雅族各項權益之基礎。

    西拉雅族人為回復原住民身分迄今,已持續奔走20多年,2016年8月1日蔡英文總統在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的談話中,給予了正面的回應,西拉雅族人的努力終於獲得初步成果,希望在全面檢視相關法規,以及盤點西拉雅族等平埔族所有資源後,讓平埔族身分得到應有的權利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