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妙手救文物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讓文物復活

臺南市政府為保存原住民珍貴文物,於今(111)年1月份起,透過文化部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升級計畫,委託專業修護團隊─薪傳文物修護工作室,著手進行修復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館藏8件文物。作品有「鄒族男子獸牙臂環」、「排灣族男子頭飾」、「雅美族煮壺」、「西拉雅族杵與臼」、「泰雅族手提壺」、「泰雅族織布機」,以及「魯凱族嬰兒籃」。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主委Salau Kaljimuran白惠蘭表示,這批文物大多年代不詳,難以精確其出產時間,加上年代久遠,物件明顯磨損,原保存環境不佳,因材質脆弱,導致部分文物產生裂痕、脆化的現象,部分器物則有發霉與蟲蛀凹陷等劣化情況,急需修復。

白惠蘭主委更表示,這些文物大多屬於原住民族人的生活衣飾、器物及食器,製作材料為複合式的有機材質,再加上臺灣地屬亞熱帶氣候,高溫多潮濕,不利有機材質作品保存,增加修復的難度。雖然,平日有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派駐的文專人員進行基本的文物除塵與簡易式文物固定,但是降低惡化的程度有限。因此,特別向文化部爭取經費補助,針對保存狀況不佳作品進行適度性維修工作。在這些「文物醫生」的專業巧手下,透過嚴謹的科學分析與診斷,逐步修復成原貌。

這次修復只是一個開始,臺南市原住民文化會館及原住民文物館共典藏395件文物,未來將持續針對其他文物進行檢視,以瞭解惡化的程度與原因,投入資源進行修復與調查研究,讓這些原住民族文物得到妥善的保存,進而活化利用。未來不排除將修復完成的藏品透過展覽,呈現於大眾面前,帶領民眾進一步理解原住民族珍貴文物資產,並透過實際修復保存案例,讓民眾瞭解文物背後所劃記的族群文化與保存傳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