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安定區沿革

‧歷史沿革 ‧

「安定」昔為平埔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屬社「直加弄社」的舊地,明鄭時期漢人沿台江內海在犁頭標社(亦為目加溜灣社屬社,在今安定村領寄東邊)開拓灣港,至清初仍為「台江」的渡頭,其時,小舢板船到此載五穀、糖、等貨物,海水入至木柵仔止,港口甚闊。
「直加弄」(TACKALAN)為平埔族西拉雅族平埔語,其原意為「乾草港」,今大部份屬台南縣安定鄉,小部分屬善化鎮,當台江尚未陸浮之前「直加弄」係一漁港,而「台江」於道光三年(公元1823)七月,因曾文溪(原名灣裡溪)氾濫而於本鄉蘇厝甲西邊沖缺溪岸改道,注入大量泥沙,將「台江」陸續填平,「直加弄」遂失漁港功能,變成農村。


「台江」陸浮後,「灣港」漸失去航務機能,終至成為小溝,而留下「港口」、「港仔尾」、「渡仔頭」、「許(海)中營」、「頂洲仔」和「下洲仔」、「中崙」、「沙崙」等等與其有關的地名。 在行政區域上,明鄭時期「安定」屬「永定里」,清初改「永定里」為「安定里」,「安定」之名首度出現史籍﹔稍後分成東西兩堡,「安定」劃屬「諸羅縣安定里東堡」,不過習慣上仍沿「直加弄社」平埔社名而稱「直加弄」或「加弄」(cloan),直至民國九年(一九二O)地方制度改制,始易稱為今名「安定庄」二戰後再沿此而改為「安定鄉」,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因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改「安定鄉」為「安定區」。 

▲康熙時期直加弄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