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看西街教會

看西街教會

【住址】臺南市中西區和平街33號
【簡介】
西元1868年12月底,馬雅各醫生再回到府城,在亭仔腳「舊樓」(今新樓醫院的前身)工作;1903年,太平境馬雅各紀念禮拜堂創設;1917年5月27日太平境教會分設說教所於聖教發祥地之看西街;1939年正式成立分會,稱為「永樂教會」;1951年,在現址興建了這座仿英國聖保羅大教堂的白色圓頂教會,1955年落成,為紀念這段臺灣基督教宣教開拓史,而命名為「看西街教會」。(資料來自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南中會、《王城氣度》第九期)
【歷史沿革】
西元1865年5月28日,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生從打狗(高雄)登陸臺灣,來到府城,就在五條港看西街(原仁愛街43號)開始西方醫療傳教工作,卻遭到當地守舊勢力反對,因禮拜堂被激憤的群眾包圍,馬雅各醫生轉而走避到打狗的旗後行醫傳教。
馬雅各醫師在臺南刻劃下的痕跡至今不滅,且仍影響著臺南人的生活,最顯著的例子即是新樓醫院。當馬雅各再度回到府城行醫時,落腳的地點為亭仔腳街(今青年路府城隍廟一帶),然而因業務漸繁,舊醫館空間不敷使用,便於新樓醫院現址蓋新醫療院所。馬雅各醫生返國後,醫院事務由其次子接手,終生都在新樓醫院服務。
【特色】
看西街是五條港的要道之一,因為港區向西,便有這個淺白的名稱。這條顧名思義「望向西方」的街道,將馬雅各這個西洋傳教醫師給召喚來,開創了臺南的基督信仰及西方醫療體系,因此欲標誌這位傳教醫師對府城的貢獻,看西街可說是最具有紀念及象徵意義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