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小南碗粿

「小南碗粿」原本開在東門圓環裡的點心城,由第一代鄭振富於民國41年所開設,東門圓環的點心城曾是臺南美食的集中地之一,後來市府57年11月以整頓市容及交通安全理由,下令拆除違建的點心攤位,鄭老闆只好將店面遷移到開山路上南師附小旁。因清代小南門城立於此,所以臺南人俗稱這地方為「小南」,「小南碗粿」的名稱因此而來。特色:小南的碗粿像布丁一樣很有彈性,搖起來會晃動,內容料好又實在,醬料也不會太鹹,浮水虱目魚粳也很美味,粳肉比一般店家做的還要Q軟。

搬到小南後,又逢整頓市容,拆除臨時攤販,鄭老闆只好再一次遷移到復興路靠近法華街口處,後因分家因素,第二代鄭志強又將小南碗粿遷到現在府前路二段的地址。仍以「小南碗粿」為名,「小南」是有店底的老字號,所以雖然搬離原地,老顧客依舊尋路而來。 「小南碗粿」原本有註冊,後來鄭先生忙著做生意忘了去延續,以至「小南米糕」被搶先登錄註冊,其實是兩家是不同老闆開的店。

碗粿是一種庶民點心,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後開始流行賣碗粿配魚粳,相信這種吃法應該是從臺南開始的,因為賣碗粿的魚粳丸一定要是虱目魚做的,否則湯頭不會甜美。在臺灣各鄉鎮城市都有碗粿這一樣點心,可見其普遍化的程度,北部的碗粿作法較屬於客家料理,大多是白米漿加一點油蔥和菜脯,粿色較白;南部的碗粿作法多加了爆香的油蔥或肉燥,會有一些醬色。原臺南市的碗粿又和原臺南縣不一樣,原臺南縣較出名的佳里碗粿是所謂的油蔥粿,酥油的蔥香味較重,口味較淡;原臺南市的則是肉燥粿,有肉燥香及醬油色,比較重口味。

資料擷取:台南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