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民國資深青商總會主辦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第十五屆薪傳獎得獎名單日前出爐,在臺南市從事神轎雕刻,桃李滿天下的「永川大轎」匠師王永川,以精湛手藝,以及傳承用心,獲得評審委員一致肯定,榮獲這項在文化工藝界被視為最高榮譽獎項。8日上午在市府召開記者會,市長許添財、得獎者王永川、雕刻師傅及王永川的傳人同時也是他的孫子、資深青商總會會長蕭武田、主任委員連丁貴、府城傳統藝術協會理事長施弘毅、市議員邱莉莉、文化觀光處長劉怡蘋蒞臨現場。
許市長表示,薪傳獎是對傳統手工藝師傅的肯定,薪傳獎具有最高個人成就榮耀,也是將文化精華透過修為能力對社會貢獻傳承下去,所以薪傳就是薪火相傳,他並對王永川大師表達最高恭喜及敬意。
中華民國資深青商總會會長蕭武田表示,王永川大師在府城算是國寶級的大師,他的作品經過委員的認同下榮獲薪傳獎,在全球三大洲有四位,包括歐洲、亞洲、南美洲都有得獎者,台灣共有9位得獎,今年共計有13位,每位參加都是經過評審委員公平公正下產生。
王永川表示自己今年已經78歲,希望鼓勵年輕人也能從事文化藝術雕刻,避免這項技藝凋零,他強調只要有心想學的絕對會傾全力將畢生的技藝傳授,會中他也指出自己比較不會說話,但在製作雕刻品絕對是很認真。
現場王永川的傳人也是他的孫子也來到現場,他原本從事機械工作,因阿公從事木雕行業,後來也在木雕中發現自己的興趣因而改從事雕刻。
2009年第十五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訂於2009年十月三十一日(星期六)下午六時三十分,假臺北縣政府多功能集會堂舉行隆重頒獎典禮,為中華文化藝術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最好的見證。
中華民國資深青商總會為發揚傳統文化、鼓勵藝術的薪火相傳、喚起全球華人重視中華文化與傳統藝術的薪傳,於八十二年主辦「第一屆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八十三年主辦「第二屆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八十四年主辦「第三屆傑出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八十五年擴大主辦為「第四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並將選拔及推薦層面擴大至全球各地區,對全世界華人在中華文化、藝術、地方戲劇、戲曲、民俗工藝、綜合技藝、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有傑出表現者,給予崇高的獎勵與表揚,藉此宣揚傳統藝術並激勵承先啟後之精神,使中華文化得以薪火相傳。
「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活動舉辦以來,頗獲各界好評,歷屆當選者共計192名,均蒙總統親自召見嘉勉。本會以發揚中華文化、推展傳統藝術為己任,組團至大陸及亞洲各地區宣揚「薪傳獎」活動主要精神與宗旨,廣受當地人士重視;在國內拜會各部會,也受到長官的肯定與支持。本會今年更計畫至美洲地區拜會交流、宣揚理念,實有將中華文化發揚至世界各個角落的重大意義。
王永川出生於1932年5月26日,現年78歲,在家排行老二,家中食指浩繁,台灣光復後因經濟條件差,只就至公朵校六年級之後便為負擔家計而就業。;在沒有學歷及經驗下只能從事粗重的勞力工作,做過打鐵、車床、打風櫃等;心想此非長久之計,於是懷抱理想回頭跟隨父親王西海學習小木作。
由於自小耳濡目染,雖剛踏入小木工作,父親稍加指導便能觸類旁通,不久其父退休,王永川便正式扛起家業。在事業剛起步時,一切都依賴手工,沒有電動機代勞,也無力聘請助手,主要承做為菜、佛、佛架等傢俱製品,後來技術精進,於1967年正式成立「永川大轎」研發神轎製作。
1970年代「永川大轎」在台灣南部木雕工藝界有知名度,學徒也一個接一個而來,工作幾乎囊括廟裡的木雕事務,包括主事牌、佛椅、雕窗花、柱子、神桌、神轎等。
1980年代「永川大轎」陣容達到高峰,工作坊與工廠加起來有二十人,趕工時師傅徒弟齊心一致的精神讓人感佩,如今大陸木雕品充斥市場,台灣的木雕業已經無法有如此榮景,而「永川大轎」依然秉持在地精神服務鄰里。
隨著時代的腳步,城市中矗立著許多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及時下流行的商圈,而有特色、歷史悠久的古蹟已經不多了。走在充滿藝術氣息的海安路上,發現其中一棟古厝的牆壁上繪畫著一位慈祥和藹的老先生,他就是著名的神轎雕刻「永川大轎」的老闆王永川。
現年七十五歲的王永川,製作神轎已有五十四年。至今仍堅持手工製作的他,每個小細節都很講究和要求,絲毫都不馬虎,不但台南九成以上廟宇都使用過王永川製作的產品,還有許多其他縣市的廟宇聞名而來。
王永川十四、五歲時就出外工作,先後從事多項行業,卻沒有一樣工作讓他感到滿意,後來還是覺得要有一技之長,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於是跟在父親身邊學做拜拜用的上、下桌。王永川除了繼承父親手工外,還另外找幾位師傅一起鑽研雕刻手工藝,並開始研發製作神轎、神桌、太師椅、佛椅,和各種有關宗教相關的祭神木雕產品。
走進這間被列為民間古蹟的永川大轎工作坊,王永川指著一頂即將完成的神轎很有自信的說:「不管現在科技進步、機器發達,我依然堅持所有的神轎都是純手工製作,所打造出來的神轎也較耐用。」所謂慢工出細活,為了讓神轎的品質優良,從挑選木材、處理木塊、雕刻到組合,他都不嫌麻煩,每個步驟小心翼翼完成,從來不會為了趕時間而隨意匆忙趕出成品。
王永川表示,即使現在法律禁止砍伐樹木導致木材大量減少,木材價格昂貴,為了神轎品質堅持挑選雕刻最佳的木材「樟木」。樟木材質輕軟、纖維質較密和紮實,不僅容易雕刻,雕刻時也不易裂開,選用樟木雕刻最能將雕刻細膩的手藝呈現出來。王永川說,一分錢一分貨,要做出最好的神轎,就不能為了節省成本購買次等的木材,一定要選購材質上等的樟木。
除了對選材的堅持,處理木塊和雕刻手法也極為講究。每一塊木材雕刻前都要先花一番功夫,用砂紙將粗糙不堪的木塊表面磨得平滑,再進行雕刻。王永川認為,即使只是磨平木塊這種小工作也得用手工,才能顧及到木塊的每一細處,這是機器無法做到的。在王永川精細的雕刻手藝之下,看似平凡無奇的木頭,卻能展現出無窮生命力,並成為精緻的藝術品。
王永川製作的神轎,全都使用傳統的接合手法「榫卯」,不使用任何一根釘子,以卡榫方式組合而成。粘著劑部分更是獨門,使用牛骨長時間熬製成的天然粘著劑,是木材粘著的最佳材料。
製作神轎的功夫好,轎班師傅扛起來省力又具彈性,使用年限比較長,零件也較不易鬆脫,這些都是王永川傳承家族百年製轎傳統,經年累月所累積的好口碑。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達,連帶影響台灣的傳統產業,訂做神轎的人漸漸減少,加上機器大量生產使得木製品變得更廉價。於是,王永川近年來開始提升工藝水準,仿製清朝古典的神佛坐椅,古色古香、莊嚴華麗,神佛端坐在上,更顯得氣派威嚴。
這間充滿濃烈的木頭香古厝,記載著永川大轎的歷史,也紀錄屬於台灣本土匠師王永川的手工藝之巧,同時見證台灣藝術的傳統美。王永川的製作神轎的經驗和手藝,難以用文字確切表達,只能從神轎的作工看出老師傅這些歲月的歷練。「溫柔細心的對待木頭,堅持傳統手工的做法」,是王永川製作神轎五十多年來不變的精神。(轉載自98.10.8市政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