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市定古蹟金華府修復完工 舉行入火安座儀式

「關聖顯耀聖德錫福應府城 帝君威赫華夏靈降座金華」,市定古蹟金華府修復工程完工,並於1月31日下午2時舉行入火安座儀式,由許市長、文化觀光處劉怡蘋處長、立法委員陳亭妃、林俊憲議員服務處人員、邱莉莉、洪玉鳳、姜滄源議員及黎區長與寺廟修復委員會王永川主任委員及委員共同參與入火安座儀式。金華府整修工程由市府文化觀光處輔導寺廟辦理,創下地方政府輔導私有古蹟修復工程自辦發包且完工的首例,更具意義。
金華府入火安座儀式,在廟內鼓鐘聲齊鳴中,由許市長擔任主祭,帶領大家上香祈安及三拜九叩首等祭禮,完成入火安座儀式,許市長隨後也致詞表示金華府未整建前的建物狀況並不理想,在修建後仍保有「古早味」,並以感恩心感謝金華府眾神護持及修復委員會團隊的全心投入,同時也期許大家能維護文化資產,共同帶動神農街文化發展。修復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永川也以無比歡喜心表示感謝,許市長並與大家在廟內合影,記錄歷史珍貴的一刻。入火安座儀式後,許多信徒、信眾陸續前來上香祈福,並參觀修復後仍保有「古早味」的金華府寺廟建築。

三協境金華府(座落於神農街71號),主祀神明為文衡聖帝(關帝爺)、李王爺、馬王爺、黃王爺,是臺南市少數以「府」為名的廟宇,表達王爺廟宇的特質屬性,創立於清道光10年(西元1830年),文衡聖帝由北勢街許姓里人70餘人自福建海澄攜帶來台奉祀民宅中,同治13年(西元1874年)由許修德購得民屋移請奉祀(目前為金華府行館),光緒14年(西元1888年)由許姓人士捐獻重修,始有正式廟宇成立,日大正二年(西元1913年)由許藏春捐金遷移至現址重建,廟宇現貌為民國35年重修後之建築結構,面寬、縱深均不大的金華府,仍維持三川殿、拜殿及正殿三個層次的傳統格局,牆堵泥塑、龍虎壁、乳釘、木雕均極為精美,見證五條港的發展歷史,也是府城僅存少數清朝木構二樓街區的廟宇空間,保留清朝五條港街屋民宅空間轉化為祭祀空間的特殊構成,並於91年12月26日審查通過為市定古蹟。

民國90年以前,不管是公有或私有古蹟修復,一律由政府全額負擔,後來私有古蹟雖得配合部分出資,但修復重責還是由政府負責,市府改以「輔導」方式,透過私有古蹟的自辦修復,一方面讓私有古蹟管理者在修復過程中有參與感,一方面也能從中了解文化資產保存法的相關法令,對文資保護更有概念。臺南市私有古蹟修復自辦第一案的是總趕宮,金華府為第二案,由於整修規模較小而較總趕宮提早完工,成為臺南市及全國私有古蹟自辦修復完工的首例。

金華府修復工程為「臺閩地區古蹟維護第四期計畫」補助案,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補助48%、市府補助32%、廟方自籌20%共同辦理,由廟方依照政府採購法相關規定自行辦理發包,樹立私立古蹟修復的新典範。金華府上一次整修時間為民國45年,本次修復工程由趙崇欽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正宇營造有限公司施工,以「修舊如舊、古樸特殊」為修復方向來保存古蹟風貌,97年10月18日動土開工,98年12月31日完成,總金額874.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