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明 延平王鄭成功」開台349週年中樞祭典暨鄭成功文化節「薪火相船,航向未來」特展

「明 延平王鄭成功」開臺349週年中樞祭典暨鄭成功文化節「薪火相船,航向未來」特展,4月29日上午在延平郡王祠舉行,中樞祭典由內政部長江宜樺主祭、陪祭者由許市長、全國各鄭氏宗親、蔡淑惠、洪玉鳳議員、日本長崎縣平戶市市長黑田成彥、金門縣主任秘書盧志輝、廈門思明區區長張燦民、泉州南安市書記陳覺曉及黎區長等數百人參與祭典,場面莊嚴隆重,中樞祭典結束後,隨即進行2010年鄭成功文化節「薪火相船,航向未來」特展開幕,本展覽日期自99年4月29日至100年3月31日,地點於延平郡王祠內鄭成功文物館一樓展覽廳。

鄭成功與臺灣的歷史淵源,可追溯至1661年4月登陸臺南鹿耳門,並設置郡縣行政區域,漢人開墾臺灣肇始於此,雖然鄭成功在治理臺灣14個月即病歿,其子與孫三世統治臺灣22年,開創了臺灣歷史的新紀元,為了紀念鄭成功這位在臺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每年都會舉辦隆重的祭典,由內政部部長代表中樞主祭,以紀念延平王鄭成功的開臺事蹟。

許市長在致詞中表示鄭成功為開臺聖王,其開臺的意義在發揚文化精神,將開拓的精神、國際的精神及和平的精神發揚光大,許市長指出鄭成功最大的貢獻在於將漢文化移入臺灣,將臺灣帶入多元世界文化,並成為主流文化力量,在9個月的海戰中,將荷蘭政權趕出臺灣,簽訂和平條約,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同時也是國際和平精神的表露,雖然鄭成功主張反清復明,實際上卻是將臺灣帶上國際舞臺,並發揚和平精神。

內政部長江宜樺表示,府城為有悠久歷史、人文傳統及文化傳承的地方,更是充滿溫馨及熱情的好地方,尤其在許市長的大力建設,臺南府城兼具傳統與現代的特色,江部長指出臺灣如果沒有鄭成功的開拓,就沒有漢人在臺灣的開發史,這對後代帶來深厚影響,今年「薪火相船,航向未來」特展,將展出臺灣船的整個規劃過程,在臺灣船規劃設計打造過程的5年中,從找工匠以古法打造荷蘭稱之為「戎克船」,而臺灣稱之為的「臺灣船」,兼具動力、通訊、消防等各種可以航行的設備,在5月下水後,預計明年展開偉大航海之旅,未來將安排前往日本、金門、泉州、澎湖等地,勢必成為國際盛事,這將是臺南的光榮。

「薪火相船,航向未來」特展主要以「17世紀臺灣船復原重現計畫」為發想,透過「臺灣船」圖像的來源,闡述其歷史脈絡,並透過解構復原船隻,說明古船所具備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展覽內容最精彩處,在於呈現過去造船的技術與工法,包括古代使用蚵灰粉,用以確保木質船舶防水性的「捻縫」技術與建造古船時依據各部位所需使用的不同木材種類,逐步帶領民眾認識當代情形,從中認識臺灣船之於鄭成功及臺灣文化的重要性。

為發揚國姓爺鄭成功開臺精神,推廣海洋文化,前教育部長吳京於94年間向行政院文建會提出「17世紀臺灣船」復原計畫並獲得支持,同年12月許市長做成重大建設決議,責成文化觀光處積極辦理,在今(99)年5月1日將舉行下水典禮,另外在日本平戶市松浦史料博物館中更展示臺灣船的史料,目前臺灣船的重建不論船隻形制、尺寸、彩繪、設備等等都依圖重現,並委請「國家地理頻道」全程記錄,讓世界看見臺灣船在國際存在的歷史,明年在鄭成功文化節將首航日本平戶,更將成為重大歷史的里程碑。

「臺灣船」復原重現,採第三級復原(再製)為原則,即以不同材質,依可靠資料保持原尺寸及外型而建造,儘量遵循復原工法,著重安全、符合法令及外海航行之規定,為全長30公尺的木造帆船,乃根據日本松浦史料館藏「臺灣船圖」而建,98年2月15日上午9時舉辦安放龍骨大典,透過文化建設委員會與臺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雙方積極合作,在建造過程中邀請多位專家學者組成推動小組,仔細考證、相互溝通,討論如何以「現代」的標準來完成復古船,藉由產官學界的合作,力使「17世紀臺灣船」復原計畫在歷史與現代的對話中臻於完美,融合古人之智慧、精神於其中,許市長也期許臺灣船能重現安平海疆,並於未來航行鄭成功足跡所到之處,發揚鄭成功向海洋開拓之創意與智慧。(新聞來源:99.4.29市政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