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際‧七夕文化交流展」開幕,多元多樣動、靜態活動,歡迎參與

國際七夕文化交流展於8月8日上午在臺南公會堂舉行開幕活動,許市長、日本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野中薰、臺南市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長畢黎麗、文化觀光處劉怡蘋處長、黎區長及多位國際友人都前來參與展示活動,並共同主持開幕剪綵儀式,也與賓客們一同品茗,體驗日本的茶道文化。

許市長在致詞中歡迎貴賓的蒞臨,並再度邀請全國鄉親利用府城「做16歲」的盛會,前來臺南市觀光旅遊,以促進親子感情,發揚臺灣文化,增進國際文化交流,這是一舉數得的安排。許市長強調府城舉辦七夕文化交流展,是以多元、多角度的意義辦理,期能發揚傳統文化、增進親子交流及國際文化藝術的欣賞,讓世界基本共同的偉大人類價值,能夠普及傳播。

許市長表示一年一度的七夕將至,而世界各地辦理與七夕相關活動的城市也越來越多,如日本有京都乞巧奠、仙台七夕祭、中國的泉州與廈門有七夕的類似活動,這些可說是同出一源,而廣州市有中國乞巧第一村—珠村與鵲橋的連結,許市長表示世界上做七夕的城市是越來越多,而這些城市也必是最美、最友善的城市。許市長也對農曆七月俗稱鬼月提出個人看法,表示七夕一年一回,是非常珍貴值得我們高興的,七月更是感恩月、孝親月、博愛月,平常我們在家敬拜祖先,到了農曆七月也祭拜無主、遭限制無法自由活動的靈魄,屬於博愛佈施迴嚮的月份。許市長進一步指出七月時適逢暑假,正是父母子女在家團聚的親子月,此時府城有做16歲的活動,更增添了這時光的寶貴與令人懷念。

源自於中國、流傳於東亞的七夕,經多少歲月流轉終於在臺灣的臺南府城重逢,今年度展覽首次加入廣州市展品,藉由七夕的因緣,時空交會,在文化古都隆重展出,京都的「乞巧奠」、仙台市的「七夕祭」、府城的「七娘媽生,做十六歲」、「乞巧會、對月穿針」、廣州天河區「乞巧節『七姐誕』、『擺七娘』」,乞巧節的慶祝活動因時地不同,而各具特色,仍以牛郎織女為主軸的故事傳頌流傳。

國際七夕文化交流展展期自8月8日至8月16日上午10時至晚間8時在地點:吳園藝文中心(臺南公會堂)(民權路二段30號)展出,相關展出內容有京都「乞巧奠」星之祭場景重現、府城「做十六歲」全套儀式登場、仙台「七夕祭」掛飾展、【仙台‧臺南‧京都】七夕文化交流資料展、廣州-嶺南乞巧微型工藝展等靜態展,並安排日本茶道體驗(8月8、14、15日下午3時、7時,需自費茶點費300元)、著浴衣體驗日本七夕情(8月8日及14與15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需自費浴衣洗濯費250元)、仙台迷你掛飾diy製作(8月8日~16日上午10時至晚間8時,需自費日本空運來台材料包費600元)及雅樂演奏(8月8、14、15、16日下午5時)等動態活動。

七夕相關典故介紹:
市府文化觀光處表示,歷年府城七夕節以「一、十六歲。二、乞巧。三、都市」為題,展出異地文化資產,拓展巿民國際視野,期待能具體了解文化創意產業成功的經營典範,喚起對傳統習俗的回憶並達成教育傳承的功效。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俗稱乞巧節,是一個極富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台灣府志:「人家女兒、羅瓜果、線針於中庭,為乞巧會」。傳說中,織女的手藝極巧,能織出雲彩一般美麗的天衣,為使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般的巧手,遂發展出了一種「乞巧的習俗」。傳說「七娘媽」是孩子保護神,「七娘媽生,做十六歲」是府城悠久的民間傳統,七娘媽在孩童出生即派遣「鳥母」隨身保護孩童平安、健康、長大成年,孩童到了十六歲的七夕-七娘媽生日當天,感恩七娘媽的庇祐照顧,備牲禮、香燭祭拜七娘媽,也辭別「鳥母」。

廣州的乞巧節又稱「七姐誕」、「擺七娘」,獨具特色,姑娘們穿針引線驗證巧手,製作手工藝品競賽巧藝,不同地區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異其趣,以通草、色紙、芝麻、米等日常生活中精細原料製作各種微型花果、人物、器物、宮室等工藝品,七夕前後,將各種奇巧的手工藝品擺在祠堂或自家八仙桌上祭拜七姐,以祈求智慧與靈巧。近幾年來,在天河區珠村舉辦的乞巧文化節,已經發展成為重要文化節慶,進一步擴大乞巧文化影響力,形成廣州市一大文化品牌,珠村也獲得「中國乞巧第一村」的美譽。

在日本,七夕的傳統活動仍保存於京都「冷泉家」,以詩與樂傳頌八百年歷史的「乞巧奠」,肩負著保留傳統文化使命,在陰曆七月七日向牛郎星、織女星獻上山珍海味,乞求技藝進步,並以詩、歌、舞、樂歡度此一浪漫節日。仙台市的「七夕祭」,更是日本地方三大節慶之一,仙台的七夕節慶雖已被成功轉型為商業觀光活動,卻仍與社會經濟活動緊密結合,華麗的和紙裝飾品粧點著節日,不變的是向織女乞求婦女手藝精進。(新聞來源:99.8.9市政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