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西區「做16歲」活動,府城青少年感恩、尊親、「轉大人」

臺南市政府透過臺灣臨濮堂施姓大宗祠「把宗祠視為大宗族的老家」作法,將原來作十六歲的家庭宗教儀式循古禮回歸到家庭之中;並藉由全臺開基永華宮開啟校園學子齊聚一堂「出鳥母宮」,市長賴清德致詞指出,「七娘媽生,作十六歲」「穿‧鑽鳥母亭」象徵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神明的庇佑與長輩的照顧、拉拔,才能順利長大成人,且在俯身的同時,學習謙卑以對的道理。

因民眾在家做十六歲必須準備供品及七娘亭,經常裹足不前,市府文化資產管理處去年與臺灣臨濮堂施姓大宗祠合作,頗受好評,今年再次委託施姓宗祠辦理「宗祠做十六歲」,許多家長帶領孩子前來參加,藉由宗祠這一「大家庭」的概念及透過傳統科儀的完整呈現,使人感受到傳統民俗文化的精神內涵,以及共同分享成長的喜悅,賴市長親自擔任主祭官,各級民代出任陪祭官,溫馨喜悅。

賴市長首先恭喜大家,在七娘媽的保佑之下,健康、順利長大,未來家庭美滿,事業成功。臺南是臺灣第一個都市,臺灣的典章制度都是以臺南為中心,在今天,其他都市或許有在祭拜織女,但是沒有像臺南特別針對作十六歲成年禮,今日的臺南作十六歲,大廟紛紛加入,例如安平開臺天后宮,下營上帝廟等等,當然也有許多私人宗祠也有在作十六歲,而像施姓大宗祠這樣落實的,絕無僅有。

賴市長進一步指出,臺南人作十六歲,有的地方是不輸娶媳婦、嫁女兒,因為這代表代代相傳的含義,有基於此,臺南將其傳統元素加以宣揚,臺南辦理七夕愛情城市嘉年華活動,帶領大家進入人生四喜,並藉由10條路線讓大家認識立業、成家、生子等保佑我們的神明。賴市長強調,當完成作十六歲儀式,也代表成年後的責任加重,除要孝順父母,正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更要用功念書。

賴市長進一步指出,作十六歲時,是由家長手持七娘媽亭,孩子穿(鑽)過七娘媽亭,這是是作十六歲儀式中最重要的部分,這是有含義的;意思是指由父母手持七娘媽亭,小孩由後往前穿過(男生往左邊繞三圈,女生則是往右邊繞三圈),稱為「出鳥母宮」或「出婆姐宮」,象徵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神明的庇佑與長輩的照顧、拉拔,才能順利長大成人,且在俯身的同時,學習謙卑以對的道理。賴市長強調,俯身抬頭望時,也有提醒其注意聽、注意看,往父母提攜的人生正確方向前進的含意。

「做16歲」是臺南市特有的成年禮俗,隨著七夕情人節到來,臺南「做16歲」活動,中西區除有開隆宮、臨水夫人媽廟、崇福宮等廟宇及臺灣臨濮堂施姓大宗祠舉辦「做16歲」活動,五條港發展協會亦辦理「咱來做16歲」系列活動,讓青春少年學習尊親、感恩「轉大人」。

「咱來做16歲」活動開幕式於8月13日上午8時30分於協進國小協進館舉行開幕式,由五條港發展協會理事長邱貞貞開幕主持,其以閩南語親切的口吻開場:從前的人滿十六歲就代表成人了,可以結婚生子、領成人的薪資了,區長黎燕玉也以一番關懷與祝福的期許勉勵青年學子,而協進國小第一屆畢業生「永川大轎」的王永川老師以長者之姿獻上祝福,後續再以「成年宣示」、「敲16響鑼」為活動揭開序幕。

五條港發展協會「做16歲」成年禮活動,除與寺廟結合鑽轎亭儀式及基督教與天主教儀式外,更安排苦力挑重、扛米體驗的成長活動,為青少年在「轉大人」的過程中,感受父母的辛勞與成長的責任;崇福宮結合五條港發展協會辦理「做16歲」活動,崇福宮祀奉「註胎娘娘」為護幼保護神,有別於一般註生娘娘之稱呼,更為全臺首見。

臺南做十六歲成年禮源自昔日五條港西羅殿附近河南港一帶的郭姓碼頭工人,因當時有十六歲才能領全薪的規定,是以家中若有男丁十六歲時,急於農曆七月七日於門口擺設粿品、胭脂水粉、甜芋、肉酒與七娘媽亭等祭品謝神,並將粿品分贈鄰居,至今成為臺南特有的民俗活動。

感恩、尊親「轉大人」,讓「做16歲」寺廟擠滿人潮,在傳統宗教儀式外,更表彰尊親感恩之孝心及精神,也洋溢著文化習性的熱鬧感及尊親的感恩心,家長們也拿起相機,為成年禮的兒女們紀錄下「轉大人」的珍貴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