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西區「做16歲」活動,青少年感恩、尊親、「轉大人」

臺南「做16歲」活動於8月20日上午陸續在臺南各廟宇登場,中西區廟宇有開隆宮、臨水夫人媽廟、永華宮、崇福宮等廟宇及臺灣臨濮堂施姓大宗祠均舉辦「做16歲」活動,賴市長、民政局局長陳宗彥、區長陳勝楠上午9時前往開隆宮,為「轉大人」府城16歲青少年送上祝福,期許青少年們學習關懷、負責、尊親、感恩的成長,家長們也拿起相機,為成年禮的兒女們紀錄下「轉大人」的珍貴時刻。臺南「做16歲」活動,讓青春少年學習尊親、感恩「轉大人」,期許青少年未來能肩負起城市下一世代的繁榮發展。在傳統宗教儀式外,更表彰尊親感恩之孝心及精神,也洋溢著及文化習性的熱鬧感及尊親的感恩心。

中西區開隆宮主祀七娘媽,為全臺「做16歲」首廟,每年廟方均循上香祈福、鑽轎亭儀式及騎馬或步行遶境等古禮辦理「做16歲」活動,帶領參與禮生前往孔廟向至聖先師行禮致敬;臨水夫人媽廟依成年禮儀式舉行上香祈福、鑽轎亭儀式;永華宮成年禮以「感恩、尊親」精神辦理「做16歲」活動,透過「奉茶、加綵」儀式及愛的擁抱,傳達子女的孝順心、感恩情及父母親的疼惜叮嚀與期許,與兒女共享「做16歲轉大人」的喜悅;崇福宮祀奉「註胎娘娘」為護幼保護神,有別於一般註生娘娘之稱呼,更為全臺首見。臺灣臨濮堂施姓大宗祠依禮舉辦宗祠「做16歲」活動,將宗教儀式的精神內涵回歸到家庭之中,並擴大青少年體認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責任。

臺南做16歲成年禮源自昔日五條港西羅殿附近河南港一帶的郭姓碼頭工人,因當時有16歲才能領全薪的規定,是以家中若有男丁16歲時,在農曆7月7日於門口擺設粿品、胭脂水粉、甜芋、肉酒與七娘媽亭等祭品謝神,並將粿品分贈鄰居,至今成為臺南府城特有的民風習俗。在臺灣民間信仰中,對孩兒的主要保佑神明有七娘媽、註生娘娘、鳥母﹝婆姐﹞,三種神明職責不同,小孩子從受孕成胎一直到16歲長大成人,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守護神來保佑孩子平安成長。臺灣民間的成年禮稱為「作16歲」,家中有年滿需歲16歲的少年、少女,在農曆7月7日當天要準備各項牲禮、麻油雞、油飯、麵線、四果、紅龜粿等供品,感謝神明的保佑,連同牲禮祭祀完後,由父母或長輩高舉起七星亭背對廟門,讓孩子自後往前由七星亭下鑽過,再自七娘媽的供桌下,匐匍鑽行三圈,男孩起身後須往左繞三圈,稱「出鳥宮」,表示完成成人禮長大成人,「做16歲」的意義,在於讓孩子瞭解自己已成年,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