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13年度公務人員每月一書書目簡介

01 永續力

現今世界面臨許多挑戰,為回應環境及社會問題,並維護地球永續繁榮,聯合國制定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以作為各國政府、社會、企業部門等的共同指引。以一句話精簡解釋「永續」,意即當代經濟成長需要兼顧社會包容性、環境永續性,在追求發展的同時亦不可犧牲未來世代的生存需要。為建立一個資源生生不息、人人皆享平權與福祉的未來,每個人都需要具備基本「永續素養」並採取行動。本書介紹當前熱門的永續新知,精選 32組成功國際案例,以及台灣17組涵蓋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CSR企業的指標型案例。

 

02 當個普通人也很自豪

瑞典並不是一開始就那麼美好,現在也正持續優化中。

改革不是對立,是對體制的反省與長遠規劃,是致力讓每個人都過上有安全感、有自尊的生活。當幸福的定義越廣,幸福的人也就越多,窄梯上的珍寶或許讓人仰慕欽羨,但也別忘了環顧四周,尋找和爭取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尊嚴。 來自瑞典的幸福提案,踏著溫柔的腳步,走向各自心中的夢想生活。

移居瑞典的台灣作者,以開放的態度記錄瑞典簡單日常,發現每一種選擇其背後都其來有自,除了稱羨瑞典的成果,理解其脈絡也很重要。她觀察瑞典安靜的選舉文化如何打造理性的公民與社會,以及在每一個生活環節裡,瑞典人如何體貼不同階層的公民在投票日外的每一天,實現民主的生活。

 

03 逆思維

人們總是習慣以最舒適的方式思考,不願意改變自己的信念,於是成見不斷延續,聰明變成盲點,知識令人劃地自限。但面對飛快改變的社會,「質疑」才是我們得以不被時代淘汰的核心競爭力! 

成功的商業模式並不是一夜致富或爆紅,作者告訴我們,想要擺脫認知惰性就必須建立「科學家模式」,而科學家的基礎就是重新思考,進行反思。唯有像謹慎的「科學家」一樣反覆思考、調整腳步才是成功的關鍵。當我們學會像「科學家」一樣思考,想法就不會變成意識形態,我們不會一開始妄下結論,而是讓問題帶著我們前進,尋找我們為什麼會是錯的,而不是強調我們為什麼一定是對的。「如果知識是力量,那曉得自己的不足就是一種智慧。」

 

04 現代世界六百年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認識裡,現代世界的起源,或者說全球化的起源,始於十五、十六世紀歐洲各國向外探險而開啟的大航海時代,西方從此走上崛起之路,成為推動及形塑現代世界的核心且唯一力量,於是有關現代世界的歷史著作幾乎都聚焦於歐洲,此即「歐洲中心論」。

作者的目標,就是要帶領讀者跳脫歐洲中心視角,改從更為寬廣、平等、利於展現區域互動與結構性因素的全球視野,重新理解我們現今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全書不斷討論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希望幫助讀者認識與正視當代「人類世」危機。

 

05 推倒高牆

每個棘手難題的背後都有既得利益,僵固難解要突破,轉彎發揮影響力,在在勝過正面對擊。每一個劃時代的成功,都是打破體制創新的經典。現在的難題,就是等待新領導力推倒的高牆!本書整理出最有效的實踐指南,打造解決複雜問題的領導力典範:                   

◆ 以新的思維應用能力、人脈、資金,以及投入改革的勇氣。

◆ 辨識領導人的七大墮落陷阱:改革失敗的問題可能出在領導者自己,搭建能讓你跳出體制的框架。

◆ 創造新的敘事,講述鼓舞人心的故事,激勵觀眾投入。重新解釋過去,有助於創造未來。

 

06 失序的心靈

本書從四個真實案例開始,他們都是你我日常所見的普通人物,每段訪談、每篇側寫都道出他們的工作、婚姻、愛情、信仰、價值觀、親子關係、社區參與、政治活動,其中有他們的夢想、挫折、哀傷、煩惱,呈現出現代人充滿矛盾衝突,失去秩序的心靈世界。

本書認為在過分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中,會少了群體趨向「共善」之道德指標。過度的個人主義會讓我們不斷退縮回自己的小圈子,呈現某種疏離和孤立狀態,不關心公共議題也不看重傳統的信念價值,例如重視家庭、守望社區、忠於國家等。那本書理想的公民社會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追尋?本書認為仍可以透過教育重塑讓人們重拾道德責任,了解人生追尋的不只個人成功,且成功不只是因為個人很努力。我們對社會仍有更多的責任與義務,人際孤立係現代社會遇到的普世困境,也是每一位關心公共事務與社會責任的你我應該關注的課題。

 

07 走進布農的山

中央山脈海拔二千多公尺的迷霧森林中,若你找一個地方坐下,五秒鐘,你會發現眼前都是綠色黃色與泥土的顏色。五分鐘,你可能會漸漸發現,剛剛看起來都是一樣的綠色,其實是整片絢爛但色階各異的綠。五小時,除了不同的顏色,你會開始發現,看似靜止不動的森林在這五小時內有各種風吹草動,生機盎然。如果是五天、五年、十年都在同一個地方,你會發現些什麼呢?

本書作者從2008年開始跟著一群布農族長者,在一座森林裡探索,透過此書帶我們看見整座森林,我們將會如同森林裡的複眼人,同時用許多雙眼睛觀察森林—有動物、植物、季節、人文與個人反思的視野,而這些視角相互揉雜於同一篇文章內,形成對於這片森林的豐富描寫,帶我們看見這座森林當下之樣貌,也看見現代人在山林中、在布農族獵人的身傳中,如何完成自我的建構。

 

08 高齡友善新視界

有人說,變老不是一個過程而是在某一個瞬間,突然意識到自己真的「老了」。拿掉年齡、外貌、體能變化,我們都是最普通、最一樣的「人」,同樣渴望有品質的生活、受到尊重,以及被愛。

作者長期關注高齡政策,實際走訪各國觀察,並體驗照顧之觀念與方法,藉由本書針對臺灣照顧領域現況提出建言,期待臺灣發展因地制宜的照顧模式,營造令人嚮往之高齡友善社會。

 

09 正向談判

談判學問存在於你我日常之間,不論在職場開口加薪、買賣議價或是人際相處上,用彈性靈活的方式運用談判理論,就能創造令人驚訝的理想結果!

《正向談判》從談判策略與技巧、影響談判的個人因素到情境態勢,將協商談判從一種「談判術」、「對立」的層次,提升至「價值創造」、「互利共容」的境界,並帶你成為一位真誠領導者。

 

10 道歉的力量

你知道道歉有時必須受到傷害,又或者傷害別人嗎?所謂的道歉不是完美無缺的和解,而是有沒有勇氣面對與接受。

作者綜合上千項研究資料以及多年來觀察各領域關於「道歉」的成功與失敗案例,寫出關於「道歉學」最為平易近人的讀物。家庭、職場與社會中有無數個「道歉」與「原諒」的例子,文學、藝術裡也是。「道歉」的歷史早已存在百年以上,而現在我們終於真正重視它。這不只是一門專業心理諮商,而是所有人都需要學習的必修課。

理解並承認自己的過失不是難事,拋開自尊,以最真誠的言語敞開心胸,使道歉轉化為真正的力量,而不只是一個隻字片語。

 

11 淤泥效應

繁文縟節、不必要的流程就是作者所謂的「淤泥效應」(sludge),在許多領域造成無效率,就像社會的慢性病,受害者有時是企業,有時是企業的員工或顧客,有時則是社會裡的弱勢群體,但最終危害的是整體社會。不論哪個組織都有淤泥效應存在。像是有些公司讓消費者輕易訂閱產品,但取消訂閱的時候卻困難重重。雖然有些官僚流程有其必要,但大多數都會引發反感,而且造成不好的影響。其實只要立即改變都會有很大的成效,因此作者建議每個組織都該建立「淤泥效應稽核」制度,衡量淤泥效應造成的影響,思考如何將不必要的淤泥效應消滅。減少淤泥效應的危害,將讓公私立部門與組織更有競爭力!

 

12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經歷痛苦與失去之後,仍能發自內心地快樂嗎?

面對生命中各種無法避免的磨難,該如何超越痛苦,擁抱喜悅而活?

如何讓喜悅從一種稍縱即逝的感受,化為恆久的存在?

人生最終該靠什麼獲得滿足與意義?

兩位深受全球景仰的心靈導師,卻同樣經歷一生的苦難。他們兩人以慶生為由,在印度達蘭薩拉相聚五天,這可能是一生最後一次的相見,但他們卻選擇毫無保留地回答來自全球上千個關於喜悅的問題。他們共同體認,人生無法免除必然的苦痛、心碎,但若能懷抱喜悅而活,即使遭遇困苦,也不會變冷酷;雖然心碎,也不會因而崩潰。快樂無法外求,喜悅是一種面對世界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