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鹽水大豐南天宮
大豐南天宮最早奉祀廣澤尊王(四太保),據廟誌之記載,乃由一位中國人氏攜奉來台,路經大埔,客途其間與庄民話得投機,而成莫逆,盤桓數日,即將離去時,廣澤尊王突然降駕啟示,謂其金身要定居大埔,以保境護民並負有重大任務,然當時大埔人口尚稀,經濟拮据,因此搭建簡單草壇安祀。
光緒5年(1879),大埔庄民至舊稱諸羅山社之草地尾迎請文衡聖帝令旗蒞庄奉祀鎮守,並與廣澤尊王同祀於草壇。文衡聖帝蒞大埔庄後,神威赫澤、庇祐生靈,庄民有感神恩,遂倡議建廟,鄰近數庄亦立起響應,光緒33年(1907)年,為慎選廟地,便迎請南鯤鯓五府千歲踏擇廟地,擇定現址建廟,並賜名南天宮。據鹽水鎮志記載,南天宮鑒於明治44年(1911)-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宗教 | 鹽水護庇宮
建廟時間可遠溯自明天啟年間,鹽水糖郊從湄州迎來一尊媽祖,併入福德祠合祀,並改為媽祖祠。永曆16年(1662)鄭成功部將何積善將隨軍的媽祖入祠合祀,即今日的鎮殿大媽。除了最初的糖郊媽,後來還有布郊媽、水(油)郊媽等同入合祀,康熙55年(1716),境內信眾改建並定名為護庇宮。值得一提的是,還保存著已故國寶級匠師潘麗水的門神及壁畫彩繪。-1. 中央研究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網站
宗教 | 南興宮伽藍廟
南興宮(伽藍廟)主祀伽藍尊王,據傳為昔日鹽水港務興盛之時,先民自福建泉州府迎入,建廟於乾隆年間,道光22年(1842)竹仔街李丙寅、葉志基發起募捐款重修。迨至日至未期,鹽水地區建築多毀於盟機轟炸,伽藍廟亦不能倖免,被炸燬殆盡,戰後,信徒境民屢議重建,乃於民國46年(1957)由當值爐主頭家主事募資重建,翌年竣工落成,更名為南興宮。中央研究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網站
宗教 | 大眾廟
位於鹽水區武廟路7號,建立於清朝康熙年間(西元1675年)。大眾廟又名「聚波亭」,它的前身是一個面對商港漁火的美麗涼亭。明末鄭成功統治台灣時期,當時開墾此地的將軍在廟宇地點上搭建涼亭,面對著當時繁華的鹽水港口,因此有了這個美名。今日大眾廟的主祀神是雷府千歲,護佑著廟宇周邊的鄰里,它的別名令人隱約看見早年鹽水的風貌。
宗教 | 鹽水武廟
看到廟埕前面有一尊巨大的關公神像,就是鹽水蜂炮主辦廟-武廟,主祀文衡聖帝,據說明末麻豆地區一位信女,敬奉著關聖帝君畫像,有天颳起狂風,將聖像捲到了此處的大榕樹上。擲筊後得知關聖帝君欲移駕鹽水港,眾人遂集資搭建臨時廟宇供奉,而成為鹽水武廟之肇始。清康熙7年(1668),鄭成功部將何積善、范文章等人倡議擴大興建,直到現在依然香火鼎盛。- 國家文化資產官方網站
宗教 | 鹽水北帝殿
北帝殿主祀上帝爺公,據《鹽水鎮志》之記載,上帝爺公乃乾隆年間,庄內舉人於上京領取印信途中,向武當山道士求請迎回奉祀。初時以爐主制輪祀於民宅間,後神威靈顯,才由庄民集資建廟。- 中央研究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網站
宗教 | 七歲姑娘萬善爺公廟
七歲姑娘廟為民俗信仰所稱的陰廟,廟的起源有二種說法:過去日軍侵台攻入鹽水,1位7歲女孩為掩護抗日義勇軍,結果被日軍殘殺;另一說則是某年發生洪水,有位7歲女孩發現後趕緊通知村民,自己卻來不及逃生,後人為感念姑娘生前義行而立祠祀奉。每逢農曆6月底聖誕慶典,可見酬神戲棚一字排開,蔚為奇觀。
宗教 | 鹽水天主堂 中華聖母亭
黃色的山牆上,彩繪著耶穌與他的信徒。天主堂為融入當地風俗民情,形成特殊的中式風格,大門、祭天殿門口及聖母亭的門柱,皆有對聯,出自國學基礎深厚的李少峰神父之手。祭天殿內知名的《最後的晚餐》壁畫更是精彩,身著漢服的耶穌與十二使徒,表情十分生動有趣,前方擺置中式盤皿、筷子酒盞等。
宗教 | 五十三將軍廟
五十三將軍廟主祀五十三將軍,據廟碑記載,五十三將軍乃張丙之亂時在鹽水犧牲的五十三位官兵。清道光12年(1832),白河發生張丙事件,戍守東門場的官兵張榮森等五十三人殉職,民變結束後,清總兵將所有殉難者屍體葬於東門城外(即今日之所在地),並立碑紀念,爾後歷年十月七日皆派員悼祭,日治時期,亦沿襲此傳統。民國以後,民眾才建廟奉祀,將官兵的骨灰安置於廟內,今廟為民國71年(1982)重建。-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宗教 | 忠義公廟
紀念18位抗日烈士及1隻義犬之靈位,昔稱菜園仔公,二戰時因皇民化運動造拆毀。光復後民國34年民眾倡議重建,改稱忠義公,並以遇難之農曆8月23日作為祭祀日期。民國77年改建完工。因歷經戰火,諸多資料散失,成仁諸公姓名大多已不可考。
宗教 | 王爺廟-月港廣濟宮
王爺廟主祀池府王爺,創立於道光年間,亦奉祀韓德、盧清(捉拿陽間的孤魂野鬼),2樓奉祀大聖爺,即齊天大聖,專門解決小孩子的疑難雜症。昔時還有一首順口溜:王爺巷前葉楊曾,王爺巷內蘇百萬,王爺廟內池王管,王爺廟後黑貓牽。昔日王爺巷前面跟裡面都住了大戶人家,廟後還有黑貓酒家,十分熱鬧。- 中央研究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網站
宗教 | 鹽水土庫上帝廟
主祀玄天上帝,乾隆5年(1740)玄天上帝隨先民入台,於舊營庄。咸豐5年(1885)上帝爺奉旨出巡時,途經此地,時有野馬作祟,擾亂庄社安寧,經上帝爺公顯神威,掃蕩除祟,而後鎮守在這裡。-中央研究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網站
宗教 | 修德禪寺
位於鹽水區的修德禪寺,主供釋迦牟尼佛,原名「慎和堂」。義存尚人於新營茄苳腳建茅蓬斗室清修, 1906年(大正8年)遷入現址中山路20號,老一輩的鹽水人稱後街堂。義存禪師與鹽水竹仔腳信眾林兠及新營市沈烏棕等7名信徒發心重建,1920年落成,更名為「修德院」,時乃日據時代,臨濟宗鹽水佈教所即設在修德院內,由日僧東海宜誠禪師任佈教所主任及首任住持。為日治時期嘉南地區重要名剎,寺廟建築宏偉,信徒眾多,成為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在台灣的第一個佈教所。台灣光復後,本寺改名為「修德禪寺」。開勤尼師接任第四任住持於於1973年(民國62年)建築火葬場,1978年(民國67年)申請遷建本寺至治水路現址。修德禪寺早期的法脈傳承相當有代表性,因為注重歷史,保留了早期的歷史文物,例如義存法師時期的雲板、臨濟宗妙心寺派的金襴傳法衣以及明治天皇的聖壽尊牌,讓我們可以見證時代的演變。
以上資料來源:
中華佛寺協會https://www.cbta.url.tw/temple.php?act=view&id=84
人間福報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379355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nanCity/yanshuei/1102008-XD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