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道早已失傳的安平古早味點心,偶而在民俗節慶時才會有人獻藝來讓人窺其神秘面紗。
根據耆老何世忠說—西元1661年鄭成功登陸安平與荷蘭人開戰,那年首遇端午節,恰好軍糧欠缺,不足以包粽子來讓思鄉心切之士兵過節,只好以少數糯米混合蓬萊米,再加些蕃薯粉來增加Q性,再用紅蔥頭爆香蝦米、香菇、肉末做為餡料,讓士兵得以裹腹及過節。
隔年國姓爺(鄭成功)在1662年5月8日(農曆)過世,安平人為了感念其德政每逢端午,在三年間均未綁粽子,而以此道「煎鎚」來紀念他,演變成後世子孫在過端午佳節時,會以粽子及煎鎚來慶祝及追思。
這道點心也素有「臺灣披薩」之稱,其實是老祖宗的智慧,早期沒有冰箱可以保存食物,所以就會以醃漬、
曬乾等方法來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煎鎚」也是如此產生的,將吃剩下的米做成米糰,加上簡單餡料混合壓成圓餅形,放在竹盤上曬開,要食用時再加熱或煎或蒸,都別有一番風味。
資料來源:安平區公所發行之安平小吃巡禮